書房裡的書,一半是裘一鳴留下的,不是四書五經就是各種經義文集,雜書遊記也不在少數,還有幾卷道藏經書;另一半是她的生母李氏留下的,李氏本也出身生書香官宦之家,隻是官場險惡,明刀暗箭不是等閒人能抗得住的,後來李父就成了彆人的替罪羊,被罷職免官抄,人生起落沉浮太大,李父沒挺過去,不到半年就沒了,李母當時懷著胎,受到刺激直接一屍兩命,隻留下當時才隻有十三歲的李氏,帶著年僅七歲的弟弟李越靠著李父留下的一筆不薄不厚的家財和一屋子書,在忠心耿耿的奶母奶兄的扶持下回到祖屋生活,誰知族中有人眼紅她僅剩下的那點子家財和祖屋,饒是李氏天生早慧,心有七竅,也抵不住族中人的貪婪之心,被一點點的摳去家財,她的弟弟李越不明不白的溺水死了,就連奶母奶兄也被族人賣了,李氏十五歲那年,聽說族人要將她嫁給一個老腐子,連夜逃走,一狀告到了衙門。
當地的縣令名叫盧鴻,此人被李氏族人買通,當堂就判了李氏敗訴,並杖責二十,李氏不服,轉頭又告上了知府衙門,當時的知府,就是裘一鳴。
裘一鳴寒窗苦讀,好不容易才一飛衝天,是極愛惜官聲的人,也輕易不得罪人,盧縣令雖是他的下屬,但一向與他交好,官場上也分派係,盧縣令就和他屬於一派,自然不能為了一介孤女而寒了下屬的心,本不想接狀,可奈何李氏有嘴,他不接狀,李氏就大聲念出來。
說起來李氏的祖籍雖不在江南,可李父在江南為官十年,她也出生在江南,自來江南多才女,李氏更是天姿聰穎,是才女中的才女,一份狀詞,情理兼並,用詞淒哀,又被她念得宛如杜鵑啼血,字字血淚,深深打動了裘一鳴。
後來的事情不用多表述,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李氏的冤屈得到伸張,李氏族長被杖責,盧縣令也因斷案不明被問責,雖然沒丟官,可是臉麵是一丁半點兒沒剩下。再後來,李氏就給裘一鳴做了二房,她從李氏族中沒帶走彆的,就帶走了那一屋子的書,並從此與李氏一族斷絕關係。
裘一鳴英雄救美,成功將美人連人帶心一起給抱回了家,聽上去不失為一段佳話,看上去也挺有豔福的,可惜,這豔福後麵跟著的,卻是禍,從這之後幾年裘一鳴一直不得升遷就可以看出,他著實是犯了官場大忌,為了一個女人,坑了同一派係的下屬,上司看他不順眼,同僚忌憚他,下屬更對他離心離德。
話題有些扯遠了,還是說裘怫,彆看裘怫年紀小,卻繼承了李氏的早慧與天姿,普通孩子要長到四五歲才開始記事,她在周歲的時候就已經記事了,裘一鳴疼她入骨,從她兩歲起就親自為她啟蒙,教她識字寫字,彆看裘怫現在是三姐妹被忽視得最徹底的一個,可裘一鳴活著時,她卻是三姐妹中最得父親疼愛和重視的,說是掌上明珠也不為過。
可惜,好景不長,才隻六歲,裘怫就已經體會到天上人間的落差,尤其是她天生早慧,記事早,懂事也早,換句話說就是比一般孩子早熟,所以這份落差帶給她的傷痕也尤其的深。
她的安靜,不是真的安靜,而是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人生如此艱難,而她又是如此的弱小無依,不管麵臨的是什麼樣的境遇,她除了安靜的接受,又能如何。爭嗎?她有什麼資本爭。終歸,唯一將她視為掌中寶的人,已經不在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活著,或許才是對那個人在天之靈的安慰和報答。想必,這也是父親的天之靈對她唯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