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怫是知道那件狐皮鬥篷的,上等狐皮本就難得,大紅色的更是少見,這還是老忠毅伯當年在戰場立功,由宮中賞下來的皮子,後來給母親做了鬥篷,又成了母親的陪嫁,其實根本就沒穿過幾回,說是八成新,跟全新的也不差什麼,誰都知道那是母親留給長姐出嫁時壓箱底的,她自然不能要,因此便道:“那是母親的愛物,女兒才不奪母親愛物,倒是前回奉衣翻曬母親的衣箱時,女兒瞧著有件紫貂毛的連帽鬥篷,十分的眼熱,母親若是心疼我,就把那件賞了女兒吧。”
紫貂毛雖也名貴少見,但到底不像火狐毛那樣難得。隻這件鬥篷對裘怫來說稍長了,要穿出門去還得給改改短。
蘇氏點了點她的額頭,笑道:“就你眼尖,成,那件就一並賞你了。”竟是並不收回狐毛鬥篷。
裘怫也就不好再推拒,紅著臉一並受了,心裡卻已經有了定計,等長姐及笄的時候,她就把這件狐毛鬥篷當成禮物送給長姐。母親待她好,她不能不知分寸,其實她早就知道,那件紫貂毛的鬥篷,就是母親給她準備的陪嫁,裘怡也有一件,是雀翎毛的,雖然狐毛鬥篷最是稀罕,但紫貂毛和雀翎毛也同樣的名貴不凡,這三件都是母親還是伯府千金的時候的愛物,母親肯給她和裘怡都各留一件,已經足見公平大方,所以無論如何,狐毛鬥篷她都是要還給長姐的。如今母親已經不是伯府千金,隻是裘夫人,像這樣的鬥篷,不可能再弄到一件給長姐壓箱底。
於是過了晌午後,裘怫就懷裡揣個小暖爐,手裡抱個小暖爐,順便又往靜女和葛覃懷裡也各塞了一個,披上那件靜女匆忙間收了幾寸下擺給改短了一些的紫貂毛鬥篷,才坐上蘇氏叫人安排的馬車,往梅亭去了。
這雪在晌午前本來已經停了,誰知車行到半路,竟然又開始飄了,而且還有越飄越大的趨勢,眼瞅著竟要成鵝毛大雪,裘怫就忍不住抽了一下嘴角,果然是“梅亭賞雪”啊,老天爺真給麵子,太忒麼應景了。她後悔了,出門前,應該叫廚上先給她熬上一大碗紅糖薑湯的。
梅亭是一座亭子,嗯,這是廢話,之所以叫梅亭,不是因為亭子旁邊種著梅花,而是因為出資建亭的人姓梅。梅亭附近沒有梅花,隻有一條從梨山上淌出的溪,沒錯,就是那條淺淺的、在春天時會飄著潔白梨花瓣的流香溪,流香溪旁有流香庵,梅亭就建在流香庵和梨山之間,是當年太祖皇後建流香庵時,由她的閨中好友梅夫人出資建的,很多到梨山上遊玩的人,下山時走累了,就會在梅亭歇歇腳。
最開始的時候,梅亭真的隻有一座亭子,八角八柱,造型樸拙,與這山野之氣十分的相襯,後來流香庵香火日盛,往梨山遊玩的人也日漸增多,一座亭子已不夠供人歇腳,梅夫人就又出資,以這亭子為中心,向四麵擴建,建了四座小抱廈,有門有窗,晴能遮陽,陰能避雨,大大方便了那些來遊玩的人,便有人在亭中立了一碑,碑上題了一篇賦文,記載梅夫人的生平事跡,對梅夫人極儘讚譽之辭。此後,梅夫人就和太祖皇後一樣,成了閨中典範,青史留名。
裘怫來過一回梨山,隻是那時候不巧,梅亭正在進行一年一度的修葺,因此當時沒有在梅亭停留過,倒是不知這梅亭是什麼模樣,這一回倒算是頭一回來梅亭,如果不是這天上飄雪,她會更高興些。
馬車停下來,裘怫在車中又窩了片刻,才攏緊了紫貂毛鬥篷,鼓足勇氣下了車,靜女撐開了描著葡萄藤的油紙傘,擋住了頭頂飄落的雪花,但卻擋不住寒風。
裘怫被寒風吹得直縮脖子,顧不上欣賞周圍的雪景,抬腳就往梅亭裡走,埋頭走了幾步,才意外的看到原來梅亭不是隻有一座四麵漏風的亭子,還圍著四座小抱廈呢,頓時就心中一喜。
她錯怪衛萱,那姑娘雖然嘴巴厲害了些,但並不是真的腦子不清楚,為了風雅全然不顧這天兒有多冷。
又走幾步,西麵那間小抱廈裡就有一位管事媽媽打扮的婦人領了兩個丫環迎了出來,對著裘怫行了一禮,道:“敢問可是裘二姑娘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