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劉玉燕怎麼可能服氣,她年少氣盛,又一慣受老太君寵愛,連長房嫡出那些姐妹都要讓她一頭,從小到大,她就沒吃過這麼大虧,到最後,裘怫屁事兒沒有,還被當成了準親戚走動起來,她卻被禁足不說,還淪為笑柄,這讓她怎麼能忍。解除了禁足之後,她就整日服侍在老太君的身邊,時不時就要說裘怫幾句壞話。
老太君本就疼寵她,也覺得在這樁事兒上,涼國公處置太過,鄭秀再得聖寵,也是涼國公府的外孫子,哪有為了一個還沒有過門、出身又低的未婚妻,就按著涼國公府的麵子往腳下踩的道理,老太君氣惱兒子孫子沒骨氣,對鄭秀低了頭,自然就對裘怫越發的不滿,隻恨裘怫現在還沒有過門,不是她的外孫媳婦兒,她就是想教訓裘怫都沒有理由。
偏在這個時候,建平伯夫人輾轉的把李氏殺夫的秘聞送進老太君的耳朵裡,老太君頓時就生了大氣,她這個外孫子,跟她雖不親,但到底流有她的血脈,娶個門戶低的也就罷了,畢竟這是太後做主,太子保媒,老太君再不願意,也不好說什麼。可怎麼能還有個殺夫的生母?這也太過分了,那等毒婦,能生養出什麼樣的好女兒,將來彆又是一個殺夫的毒女。
然後再被劉玉燕慫恿幾句,老太君當場就拍了桌案,一定要搞臭裘怫,毀了這門姻緣。她不但親自派人往外頭傳謠,更進宮了一趟,在太後的耳邊吹風,隻是太後是個謹慎的人,並不是很信老太君的話,但這事兒又確實嚴重,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太後還是派人去調查了,如果確屬謠言,正好能替裘怫正名。對於鄭秀自己看中的女孩兒,太後還是有幾分維護之心的。
可是調查的結果卻令太後大吃一驚,謠言成真,那麼這門姻緣就真的需要再斟酌了,所以,才有了一道懿旨把裘怫送入流香庵的事。太後其實並沒有完全否決這樁婚事,因為有明覺大師的箴言在前,後來太後也聽鄭秀在耳邊提過,明覺大師還把手持多年的念珠送給了裘怫,讚她是有福之人。所以太後就覺得,興許裘怫有些佛緣呢,她的名字,都和佛字很接近呢,說不定在庵裡抄抄經,念念佛,能化解她身上的戾氣。總歸,裘怫離及笄也還有三年,正好這三年裡,就讓她沐浴佛光,總不是壞事。至於婚事,眼下不論,且看三年後如何。
接著太後又召回了許嬤嬤等人,自然也是存了一份磨礪裘怫心性的念頭,想瞧瞧在困境中,這姑娘是否能挺得住,畢竟榮國公府上無長輩護持,下無兄弟扶持,將來她要是嫁過去,兩個小兒女就要獨立支撐榮國公,鄭秀是太後看著長大的,自然不擔心,但裘怫一介小門戶出身的女子,有沒有那份能力且不說,最起碼她自己的心性必須足夠堅韌,畢竟,能力不足,太後還能派宮嬤嬤們去幫襯,可心性不足,卻是誰都幫不了的。
太後這番心思,也隻有皇帝瞧得明白,正因為瞧得明白,這番風波中,皇帝就沒有插手,太後怎麼做,都是為了這對小兒女好,皇帝隻要旁觀就行了。然而外頭的人卻沒有皇帝這份明白,隻看太後的動作,想當然的就是太後要悔婚了,就連裘怫自個兒,身在局中,也揣摩不出太後的真正想法,跟著人雲亦雲,隻當太後是想逼她出家,若不是她生來早慧,心性早經過大磨大礪,恐怕真要被逼得崩潰。
過程且不多說,隻說鄭秀弄明白了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頓時就氣炸了肺。他本還猜測是眼紅裘怫的人弄出來的事,萬沒料到,出手的人,竟然是他的至親。
何其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