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的秦北辰,一次次努力獲得父母的愛,一次次被忽視被拒絕。
所以,秦北辰的優秀,其實不曾受過秦家父母的培養,除了他自己的自律,如果說誰“培養”過他,那個人其實是唐晉。
想到唐晉,秦北辰雖然累到無法勾起嘴角,眼睛裡還是閃過一絲笑意。
有些人注定是溫暖他人的陽光。
是因為被年幼唐晉那樣崇拜地注視著,隻不過是湊巧回答出了唐晉天馬行空的問題,就被唐晉誇獎為無所不能,讓秦北辰為了留住小夥伴的崇拜而瘋狂學習。
獲得知識的愉快感受,又促進了秦北辰將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保持了下來,早早形成了良性循環。
然而即使如此,因為他自身的不正常,這又成為了另一個悖論。
他在知識中獲得滿足,也因為過於明察而更加疏離。
他也曾試圖尋找信仰。
《傳道書》說:而我又專心明察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的,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必加增憂傷。
他無法崇拜任何人事,最終是不了了之。
他也看過很多電影,演員模擬出角色的喜怒哀樂,恰似他的日常生活。
他發現在日本電影裡,社會中最嚴厲的排斥,不是對惡,而是對“不正常”,但凡是與眾不同的,但凡是不能融入群體中的,即使隻是不打擾他人地生活著,也必然招致最強烈的排斥與憎恨。
排斥不合格的下一代繁衍者,是每一個動物群體為了生存下去刻在骨血裡的潛意識。
說到底,人也是動物世界的一員。
在無窮無儘地正反思考中,秦北辰在自傲和自厭中,達到了理智的平衡。
他有時候想,也許他真的像他的母親,看似什麼都不要,其實已經將最好的結果抓在了手上,這到底是本能還是自私,秦北辰還沒想明白。
就比如他明知自己離開是對唐晉最好的結果,一找
到說服自己的理由,他還是立刻回到了唐晉身邊。
秦北辰看著天花板,眼睛裡盛滿對自己的嘲笑。
唐晉對於他,是陽光。
是盛夏讓萬物不堪負荷的陽光。
是隆冬讓萬物死裡逃生的陽光。
遠離唐晉的那三年,他很少沒電,因為他幾乎不會去體會他人的情緒,但一旦沒電,恢複起來也更困難。
在唐晉身邊,他無法袖手旁觀唐晉的喜怒哀樂,唐晉如同他的半_身,他感同身受地接收唐晉的情緒,這讓情緒稀薄的他難以負荷,更容易“沒電”。
但也因為有唐晉的陪伴,他能夠體會很多正麵情緒,隻要唐晉陪著他,他能恢複得更快。
他不願意唐晉愛上他這樣不正常的人,卻也自負地認為,這世上不會有人比他對唐晉的感情更深刻。
然而,不是說更濃烈的感情就是好的。
他記得那年暑假,春來婆婆去世後,他們茫然地牽著手,在村中亂走,走進了忠順公的庭院。那個院子種滿了花草,古樸雅致,白須老者坐在院中石凳上,請他們喝茶吃糖。
看他們沉浸在春來婆婆去世的傷心裡,忠順公十分不讚同,他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小小年紀,可不能這麼縱容自己傷心,要壞了命數的。”
那時他不懂,後來四處翻找,發現是武俠裡的句子,一時還不以為然。後來懂了,卻沒有辦法,已經遲了。
喜歡誰這件事,不由人決定,再理智的人都無法控製。
喜不喜歡,有多喜歡,都是身不由己。
秦北辰陷在思考裡,知道聽到門開的聲音。
他從取消日程的那一刻,就知道誰會來,不如說,他一直在等他來。
走進客廳的是唐晉。
當然是唐晉。
他隻有唐晉。
作者有話要說:*端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