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萬事俱備,隻等開工!(1 / 2)

[精選非轉基因、種性穩定的純天然優質玉米。]

“謔!謔!沒想到最後還有個大驚喜!”

大秦君臣唰地投來期待目光!

周邈置身眾人矚目之中,揭曉驚喜:“工餐竟然是配發的玉米!”

“新年抽獎時,抽到的那種玉米!”

嘩!

殿中氣氛於無形間,陡然火熱!

一向溫文謹慎的蕭何,此時卻最激動:“如此一來,豈不是不用耗費兩三年時間,今年春暖之時,便能廣播至南北各地!”

按每名役夫一日八升口糧計算,每月便是約一石半玉米,十個月便是一十五石。

一十萬人,共計就是五百萬石玉米!

做種子夠夠的了!

甚至還大有富餘!

治粟內史左丞的蕭何,激動之後回歸理智。

搖頭自我否定:“不,所謂欲速則不達,今年春暖太過倉促。”

全秦推廣種植玉米,茲事體大,宜穩紮穩打,不可操之過急。

“待籌備周全,明年天暖之時,就能全麵推廣種植玉米了。”

殿中大秦君臣眾人,無不喜形於色。

就連上首的嬴政,也淡笑道:“遵循修建馳道時的舊例,仍舊是每月一輪,每次發放一石口糧。”

玉米種子綽綽有餘,當作口糧吃掉些便也無妨了。

朝廷都大可不必兌換種子再下發,直接讓各郡各縣役夫帶回鄉裡,便能將種子散播至天下。

就像當初的‘糙米’,沒有朝廷插手調運,如今仙稻也已廣播天下。

而且這樣任其自由,這些役夫回歸鄉裡時,將富餘玉米兌換給旁人做種子時,還能小賺一筆。

蕭何這樣繼續在心裡盤算:之後隻需將玉米的種植訣竅,傳授郡縣,便能完成玉米的推廣種植。

任務進行已有十來環,工餐口糧都在稻、黍、稷、麥、菽、秫五穀中循環。

原以為不會有新品種的高產糧種了,沒想到天降大喜,抽獎獲得了玉米!

因大秦已存在玉米,係統又配給玉米做工餐口糧。

否則玉米也要像長絨棉種子一樣,曆經三年之久,才能開始推廣。

如今一步到位!

正如仙使所言,正是個大驚喜啊!

身在其位的蕭何,激動心緒更比殿中君臣外顯。

另一邊,嬴政說完,周邈也在心裡算賬:

“但這樣一來,十個月積攢,每名役夫不也還有……十五石玉米沒有發放嗎?”

十五石,約後世的九百市斤呢!九大麻袋啊!

“以前還罷了,積攢下來也就每人八.九石口糧,役夫又都來自馳道沿線郡縣,幸福的煩惱(口糧)重了一些吧,也能運回去。

很多役夫的家人估摸著時間,還會來接人(糧)。”

“這次固然長城沿線九郡的役夫十萬,占據總數一半。

卻也還有天南海北各郡縣的役夫十萬啊,又沒家人來接應,難道讓他們背著扛著九百斤玉米走回去?!”

周邈整個頭昏眼花!

此時,嬴政:“最後就要麻煩周邈你了。”

“嗯嗯!陛下你說!”

始皇陛下親近地稱呼他名字誒!

周邈一秒神清氣爽,頭不昏了、眼不花了!

李斯(心內小人嫌棄.jpg):……嘖,還是這麼沒出息。

嬴政說出解決之法:“最後一輪的口糧賜發完畢,再動身往馳道沿線各郡賜福一輪,將積攢的口糧按郡賜發完畢。”

“小事一樁,有瞬行千裡的神獸,各郡先前也已建好‘登仙台’。到地方就放糧、放完就走,這樣快速跑一圈,都要不了十天時間。”

周邈滿口答應。

嬴政:“各郡役夫名單,係統及郡中都有詳細記錄,屆時役夫結伴歸鄉後,拿上身份符節,再一道去郡中糧倉支取應有份額的玉米即可。”

至於剩下的路程?

都幫忙送到郡中了,餘下的路程是雇傭車馬,還是叫親人鄉裡來接,就各自想辦法去。

難道還要送到每名役夫家中才可?

不過到時需得下一道旨令到諸郡,嚴令郡尉親自率兵巡邏緝盜,維護郡中安寧。

工餐口糧的分發章法,商討完畢。

今日商討部署新任務的會議,就接近尾聲了。

至於萬裡長城工程分六段,六班施工隊監督施工的‘工頭’是誰?

這不巧了嗎不是!

修建馳道的時候,也是分成六段六班,配備六個工頭。

直接啟用上崗就是了,方便快捷!

再之後的繁瑣工作,自有六個工頭去負責,他們各個也都有經驗,駕輕就熟了屬於是。

接下來嘛……

“所以,一十萬役夫名單準備好了嗎?天南海北的役夫趕得到嗎?”

仙使兩連問之下,殿中君臣不急不躁。

胸有成竹的樣子。

……

“因役夫人數巨大,又路途遙遠,南至長沙郡陽山關,東至膠東郡成山,正所謂天南海北是也。”

至於西至與北至的北境一線役夫,都在長城途經沿線,采取應召原則,下令開工前動身應召也來得及。

接任隗狀的李斯,能力到底出眾,在擔負新修秦律的大事之餘,也完全沒耽擱其他諸事。

征召調動役夫一事,便是他的職責。

李斯出來解答周邈疑惑:“早在仙使出遊勘探之初,確定各郡征召役夫數額後,陛下便下令:

南地及各方路遠諸郡,速速征選具名足額役夫,名單呈遞鹹陽。同時郡中將士帶領、看護役夫,即刻動身北上九原至遼東一帶諸郡。”

“各郡皆有對應,已有條不紊地,於半月前動身北上各郡。”

“而西域東郡一帶至九原一帶,除本郡、河西

、隴西三郡外,便是對應蜀郡、漢中郡西南一帶役夫。總之,遵循就近原則。”

“這樣一來,便更不容錯疏,於是嚴令各郡嚴格征選具名,但凡有一人錯漏,便計入年終考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