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有看頭嗎?當然,所以,它成功了。
這一事實讓呂克-貝鬆更加堅定了拉攏萊曼,和繼續扶持新興導演的念頭。
要想法國電影真的在國際上有所作為,可不是一兩個人的事。
“萊曼,好久不見,你都成了戛納的驕傲代表。”
一行人剛出了巴黎機場,就被帶著來到了歐羅巴影業的總部大樓。
一見麵,還是呂克-貝鬆親自來迎接,看著旁邊不少開會時的熟麵孔,顯然,歐羅巴影業的高層力量差不多都來了。
“好久不見,呂克-貝鬆先生。”萊曼禮貌的握手道。
“戛納的驕傲。”
這是戛納媒體最近重點的宣傳標題,萊曼也在車上看過相關的報道了,知道呂克-貝鬆的調侃意味。
其實這也是他沒想到的,本來嗎,宣傳導演就有些私心在裡麵了,可沒想到戛納方麵又是個意外之喜。
想想也能理解,戛納雖然是法國電影氣息最濃鬱的一個小鎮,但大多數時候,卻是靠著“戛納國際電影節”這塊金字招牌在那撐著,真要說拍攝電影,也更多的是作為取景地的身份存在,而不是說他們有多少多少演員,多少多少知名的導演。
而萊曼呢,卻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人力量,還是現階段全國的焦點,27歲年齡更是讓人對他充滿了期待,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他是在戛納本土出生和長大的了。
身份的問題尤其重要,也就不怪戛納的媒體們那這個名頭來大肆宣傳了。
他們每一年除了舉辦電影節的那幾周聲勢浩大了一點,其餘的時候,基本平靜的讓人心慌。
而新聞雜誌什麼的,沒熱點那哪能行?沒有都要炒作一個出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直接可以參與的行動,更是恨不得把他誇到天上去。
甚至有報紙喊出了“進軍好萊塢第一人”的口號,而榮譽者也正是萊曼。
不過嗎,這些對於萊曼這個當事人來說就是有些惶恐了,他現在是火上加火,在戛納更是聲名遠播,但卻莫名的感受到了一股沉重的壓力。
這是要......捧殺啊。
“謝謝。”萊曼有些蕭索的說道。
呂克-貝鬆愣了愣,有些奇怪萊曼的興致看起來不怎麼高。
不過也沒多想,還以為是長途跋涉之下身心有些疲憊。
一行人聊了聊,確定一些跑宣傳的行程後,呂克-貝鬆也是讓萊曼等人回去酒店休息。
不過卻被萊曼拒絕了,表示先去巴黎跑跑宣傳,晚上休息就可以了。
他們都這樣說了,歐羅巴影業就更沒有理由反對了。
於是乎,萊曼等人就在歐羅巴影業的一位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先去了就近的一家影院。
萊曼也終於領會到了法國觀眾對他的喜愛。
電影放映後,他們在放映廳一現身,大批的人竟然關注度都放在他身上,反而不是尼古拉斯-凱奇或是希斯-萊傑等影片的主演。
什麼時候導演比演員還要更受歡迎了?
萊曼不知道,他在北美從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他們熱切的眼神包含著鼓勵,卻更讓萊曼惶恐。
尼古拉斯-凱奇還為此打趣過他,說他一個幕後的,比他們這些台前的都要風光。
萊曼笑笑,沒有說話。
跑了好幾家電影院之後,直到晚上9點,大部隊才散了。
各自返回酒店的房間休息,但明天等待他們的,依舊是類似情況的現場宣傳活動。
畢竟電影主創現身影院什麼的,真的對於某些影迷來說,是種莫大的吸引力,而歐羅巴影業也早就把相關的消息傳給了媒體報紙。
相互之間一配合,聲勢越發響亮。
而另一邊的萊曼回到房間後,隻覺得身心俱累,躺在床上,一下都不想動彈,但這些不足以阻擋接下來路演的決心。
既然答應了,那就要做到、做好。
怎麼說這裡麵也是有他的一份子,更是他那幾個月的心血結晶,沒人比他更希望電影能取得更好的市場成績。
方法有效,那就跑唄。
到了第二日,一行人又立馬出發,趕了幾個現場後,向著其他城市開始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