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特-貝金賽爾第一次感覺演一個花瓶角色都是這麼的困難。
明明導演已經講戲講的很清楚了,她自己在心中也刻畫出了角色的大體形象。
可一上手,得了,“哢。”
這是她今天早上聽到的第五次喊停了。
“凱特,你先休息一下吧,調整一下狀態。”
萊曼倒也沒太說什麼,凱特不明白,他在監視器裡可是看的一清二楚。
這是對戲被碾壓了。
這能說什麼,不是她表演的不好,而是與希斯-萊傑飾演的二當家氣場不搭調。
“希斯-萊傑,你過來。”
人來了,萊曼吩咐道:“你等會換種方法,試試收著點演。”
“嗯。”希斯-萊傑肯定的點點頭。對他來說,這一幕戲他能用十幾種不同的風格演出來,收著點情緒,很簡單了。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很大,凱特-貝金賽爾有些被打擊到了。
就像她小時候成績優異,很順利的就一路讀到了牛津大學,總覺得學習不難,甚至還讓她產生不了任何的成就感和激情,於是她跑去了好萊塢,去當一位演員。
但她剛剛的表現真的很差,連她自己都感覺到了,甚至還沒有剛開始那麼好。
隻要她的視線與希斯-萊傑對視上一秒,她的反應大到驚人,有那麼一瞬間,她感覺對方打量的眼神好似把她看了個通透,什麼東西都隱瞞不了對方。
於是不是忘記接台詞,就是表情不到位,那麼就是眼神飄忽,都快飄到攝像機鏡頭範圍之外了。
一連五遍,把什麼錯都犯了,她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演過戲。
表現的還不如個新手。
“準備好了,導演。”
十分鐘過後,各項工作都已就緒,凱特-貝金賽爾再度入場......
萊曼看著監視器傳達出來的畫麵,微微點了點頭,看來自己的方法還不錯,讓希斯-萊傑收著點演,氣勢彆太壓迫,凱特倒是比前麵好了許多,但還不夠,“再來一遍。”
“希斯-萊傑,坐姿也調整一下,往後壓,彆前傾。”
“ok。”希斯-萊傑比了個手勢。
因為演員的表演耽誤拍攝是不可控因素,萊曼倒也心態放的很平,他一般有脾氣,都是劇組的工作不到位,而不是表演上的事。
人家沒狀態,強逼也不是個辦法,唯有徐徐圖之最好。
演員嗎,都是這樣的,或許天賦占了很大一部分,但鏡頭下的表演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
希斯-萊傑難道一出生就會演戲?難道尼古拉斯-凱奇出道就拿了奧斯卡影帝?
屁嘞,前者龍套都不知道跑了多少年,而後者,靠著家族資源,倒是不愁戲拍,還往往角色比較有分量。但早期是怎麼被人嘲諷的,不也慢慢挺了過來,還改了名字,啥影帝的表演獎項拿到手軟。凱奇走到這一步花了多少年,細數應該有12年吧。(地位逼近一線開始算起,也就是1996年,靠著《遠離賭城》拿到奧斯卡影帝)。
誰還沒有個磨煉的時候,凱特才剛出道不足5年,一共才演了多少戲。演員這一行對她來說,說一句新人不為過。
而且演技這東西,從來都不是主觀意義上的事情,它需要人生閱曆,需要表演底子,還需要點靈氣,有時候感覺來了,自己都感覺驚人。
就比如希斯-萊傑,從《活埋》到現在,他的進步是萊曼看在眼裡的。從開始拍攝幽閉戲的時候,還要花大量的時間找找感覺,到現在的遊刃有餘。
飾演的角色也能更立體,更豐滿。
就像剛剛分彆用好幾種不同的情緒,演繹出相同的鏡頭效果。
內斂、外放;含蓄、張力,他越來越拿捏的準確。
《活埋》時略帶的一絲青澀感也已被時間慢慢磨去。
再好比,湯姆-克魯斯,早期的作品演的同樣不好,很多時候都能看出他在戲中的違和感。
但起碼人家也是在進步的,要不是耍帥扮酷的角色演多了,很多習慣成自然,估計進步的還要快些。
真可謂成也顏值,敗也顏值啊。如果他不夠靚,也不會得到那麼多演出的機會了。
也是因為這方麵,轉型之路才這麼困難。
不過肯努力,不是沒得救。
“過。”
再來一遍,又好了很多,雖然凱特-貝金賽爾的表演還是不夠細膩、不夠完美,但好在她也有顏值彌補了一下這方麵,不至於讓觀眾出戲,也就完成她的任務了。
拍攝漸入佳境。
......
一周過後,華納製片廠的布景現場。
今天要拍攝的是湯姆-克魯斯的家庭戲份,也是他後麵爆發、黑化的幾個伏筆。
在這裡,萊曼與托馬斯溝通之後,決定通體用暖色調來拍攝。
給人美好,再加以摧毀,顯得更有說服力,也能加深觀眾的感官。
很多人都說過,電影是一場由光影交織的欺騙藝術,這話萊曼十分的認同。
故事是假的,但情感又未必不是真的。
燈光的作用自不用說,如果一部影片沒有光線的運用,呈現出來的效果不知道多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