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誰拿獎就上去拿,簡單介紹一下,領獎人也不哭訴拍攝有多困難,什麼艱辛什麼的,都是高興與感激。
萊曼坐在下麵,一會功夫,小獎都被頒完了。
不過,戛納電影節也讓他覺得有一種排隊分果果的趕腳,似乎組委會也喜歡搞“平衡”。
最佳短片:澳大利亞拿的。
金攝影機獎:丹麥影片《重建》。
特彆關注獎:阿富汗導演《奧薩馬》。
首映關注獎:法國。
還有金馬車獎被美國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拿下。
所以彆說什麼金雞百花喜歡搞平衡,全世界的遊戲規則大抵都是如此。
開口小菜過後,到了正餐。
其實說起來,經過這些天的預熱之後,這些大獎會花落誰家,大家都有所猜測,而且肯定**不離十。
就比如湯姆-克魯斯,這貨現在就特淡定。
因為申報了最佳男演員之後,這人就拿出一大筆公關費去運作去了,剛剛還跟他說很有把握呢。
至於萊曼,他心裡也門清,最少都會有一個評審團大獎。
評委裡麵三個都是法國人,你說為什麼呢。
可真等到結果公布的那一刻,還是挺激動不是萊曼,是湯姆-克魯斯。
這廝在台上各種感謝,還彆說,文采還不錯,吹捧的有模有樣的,估計是有人幫他寫的領獎詞。
等他下來的時候,萊曼的注意力也集中起來,因為評審團大獎要揭幕了。
主持人照樣不顯得拖遝,直接開始:“獲獎的是《壞家夥》,有請萊曼導演。”
話音剛落,台下有些躁動。
原因嗎,還是那句話,靠近商業氣息的電影獲獎本就是會有人說閒話,尤其是那群遠比萊曼更想贏得獎項的文藝電影人。
在他們看來,文藝電影本就沒什麼觀眾票房,你還不給點獎項安慰一下,否則,誰還願意拍啊。
萊曼自不在乎這些,特從容就上去了。
說實話,獎項拿在手裡,比小金人還沉,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弄得。
“感謝評委們的認可......謝謝大家。”簡單說了幾句,又毫不拖泥帶水的下台。
接下來,最佳劇本也給了《壞家夥》,不過最重要的金棕櫚終歸還是給了文藝向的電影,《大象》。
等到最大的一個獎也頒完了,也就代表著電影節的結束。
得到的,不會一直沾沾自喜,沒得到的,也不會一直自怨自艾。
所謂獎項,在乎的自然在乎,不在乎的就更無所謂。
生活啊,一直都是在繼續。
無論如何,拍電影不要被什麼平台獎項所囚禁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