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所關注的一切也都不是從個人審美的喜好出發,甚至不是為了電影本身,而是市場要求、市場潮流、特定人群的觀影趨勢。是有目的性的拍片。
也說不上來這種製度的好壞吧,但肯定是與導演有著不可避免的理念矛盾。
而以萊曼來說,他肯定不喜歡這種指手畫腳拍攝工作的製度。
但製片人也確實需要有。
畢竟一位合格的製片人確實能為劇組的拍攝省下不少事。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能比導演更懂市場、比觀眾更懂流行、比投資人更懂資本。
......
洛杉磯,華納製片廠三號攝影棚。
溫子仁瞅著剛剛拍好的鏡頭,又用導演監視器調出來反複觀看幾遍,這才滿意的點點頭。
萊曼自然是不大管他的拍攝工作的,隻要能控製分寸,隨便怎麼浪。
而他也沒辜負那一晚萊曼對他的勸告。
拍攝回歸正軌之後,劇組的拍攝氛圍也是肉眼可見的變好。
進度順利,他自己也高興。
“好,過,準備下一條。”
連喊話的聲音都帶著欣喜與底氣。
隨手把擴音器放到一旁,又拿起拍攝計劃繼續揣摩。
說真的,溫子仁對待拍攝是真挺用心。
一群人也是看在眼裡。
他現在的心情或許就像當初萊曼第一次拍攝《活埋》時那樣吧,總是充滿乾勁。
要不是萊曼前世就有過好幾年片場經驗,說不定也會跟他一樣胡來。
第一次嗎,總不能苛求太多。
何況,劇組的預算是夠的,如果真是前世那可憐的120萬美金,相信他被逼急了,也不會產生什麼新的想法。
萊曼拍攝《活埋》時,不就常常為錢發愁嗎。
心裡隻想著怎麼順利完成,那自然也沒心思思考角色的動機與行事邏輯了。
回過頭來,看看那部作品,萊曼也是能找到不少提升的點。
人嗎,總得有一個提升的過程。
萊曼是相信等溫子仁多拍幾部電影,有了經驗後,會更加成熟的。
畢竟人家的天賦擺在那裡,拍攝技巧與審美理念也獨有一套。
至少,萊曼就很懷疑如果讓他來拍攝《電鋸驚魂》的話,會不會比他做得更好。
那些精巧的殺人機關與線索安排,還是挺讓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