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德裡安電影公司的創始人叫大衛-羅德裡安-懷特,是個墨西哥裔,不過一直沒去過墨西哥,哪怕它就在隔壁。
他隻讀過高中,因為家裡情況不咋好,兄弟姐妹忒多,很大程度上是靠著社會福利勉強支持著。六個兄弟姐妹裡,他排行老三。
進入社會後,人家肯努力。
或許是過慣了窮日子,發憤圖強吧。
先是打打小工,賣苦力,後來去搞汽修方麵,慢慢的積攢了些經驗以後,又和人合夥開起了自己的汽修小廠。
都說美國是汽車上的國家,這話不假,但要說開汽修廠能賺到多少錢,卻不然。
反正他是沒賺到太多錢的,但也算是個中產階級。
事業始終沒起色,不上不下的吊著。
偶然間,他從報紙上看到了《泰坦尼克號》的新聞,那一年是1997的末尾,電影界上演了“大船”奇跡。
到了1998年,他便從芝加哥跑到了洛杉磯,然後就莫名其妙的跨界了,籌備了影視製作公司,叫羅德裡安。
他沒太多的文化,根本不懂電影行業,但並不妨礙他覺得拍電影能賺大錢。
所以一開始,他碰過很多壁,他不知道拍出電影之後,還會有影院不給放的情況,也不知道什麼是發行渠道。
但他很有韌性,不知道就去試著知道。
他帶著人去接觸各家院線,都失敗了,轉而求其次去接觸錄像帶市場,慢慢的,好像他成功了。
他的電影能有機會賺到錢。
第一年,他賺到了13萬,但因為公司內部人事運作的緣故,他倒虧了5萬。
第二年,終於有利潤進賬,不多,才20萬。但讓他看到了曙光。
其後的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他的電影事業算是慢慢有了起色。
他也覺得他積攢夠了經驗,於是滿腔熱血的準備製作一部院線電影。
這一次,他拿出了大半家當,足足一百五十萬用來拍攝。
隻可惜,就像雨滴彙入大海一般,上映後一點聲響都沒有。
一周過後,院線代表就通知他們下映。
最後,這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隻收獲了50萬的票房,對比付出,可謂損失慘重。
這場失利仿佛帶走了大衛-羅德裡安-懷特的電影夢,或者說,他的電影夢早該醒了。
心灰意冷之下,出售公司便是他唯一的打算。
他不想再堅持下去了,他已經45歲,也不再年輕。
所以,隻要價錢合適,這個電影公司給誰都無所謂,他隻想快點離場。
約翰遜就是在這麼個情況下接觸到了他,兩方一拍即合。
隨後,萊曼便找了家會計事務所開始計算這家公司的財務情況,評定收購價值。
要估值的東西有很多,小到電影公司內部的桌椅、沙發,大到那些羅德裡安認為還有一些價值的電影版權,還有相關經營的業務關係。
花了三天時間,會計事務所綜合資產之後,給出了這家公司的價值大約是在300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