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頭翻了個白眼,繼續琢磨,懶得搭理他。
“hello,萊曼導演,我是羅蘭-艾默裡奇,也是這部作品的導演。”
不多時,正主來了。
說起這貨,丫也牛逼。
早年學習雕塑出身,畢業後,又去廣告公司負責策劃,乾了兩年,覺得工作不夠胃口,跑回去學校進修電影理論與製片。
畢業作品就獲選為柏林電影節的開幕片(他是德國人,電影節有培養的意思),從而備受業內矚目。
此人尤為擅長拍攝特效特技電影。
96年,鼓搗出一部《獨立日》,和威爾-史密斯合作,全球大賣,成為那一年的年度票房冠軍;98年,和索尼-哥倫比亞合作,推出《哥斯拉》,再度票房不錯。
此外,《愛國者》的失利,讓他徹底明白自己的長處在哪,不再尋求轉型。
《後天》便是電影失利後重啟的特效大片。
“你好,羅蘭導演。”萊曼站起身,主動伸出手招呼道。
他握握手,也沒再說啥。
兩人本就沒有交集,甚至拍片類型都不一致,一個注重劇情與角色,一個重心卻放在如何搞大場麵,讓觀眾看的爽,也不在乎故事性與角色本身需要挖掘的魅力。
說白了,這家夥腦子很靈泛,知道觀眾愛看什麼,他就拍什麼去討好。
一旁的托馬斯起身,也跟他交流幾句。
萊曼拍拍伊娃的後背,示意她進去試鏡。
然後,羅蘭導演便帶著她進去了。
說來,由於《愛國者》不太給力,羅蘭-艾默裡奇跟他開的工作室急於大乾一場,挽回圈內聲望。
目前這部戲,肯定是不容有失的。從劇本到選角,每個環節,他都親自參與。
而且,比起導演,他更像是個生意人,從來不以追求藝術獎項為目標,拍電影,為的就是賺錢。所以,對待角色選角,薪酬少,有實力才是王道。
花最少的錢,起到該有的作用,隻要特效足夠,那就是賣點,其他無所謂。
電影才剛籌備,角色大部分都沒定下。
在這檔口,caa出力推人,那演員聽說又與近幾年新晉的導演萊曼,有些私下裡的關係。
就這,羅蘭-艾默裡奇果斷同意讓人家過來試試。
他可不管什麼有沒有名氣,什麼法國演員,巴不得交好caa與圈內的另一位新星大導演。
何況,伊娃-格林的知名度雖然不高,但底子好啊。最最重要的是,片酬方麵,絕對不可能高。
這節約出來的經費,可不比前一位試鏡的演員更合適。(ps:原作找的那女演員,也是沒名氣,論樣貌,論身材,樣樣不如伊娃。)
大約半個小時過後,辦公室的門被拉開,伊娃探出身子,招手道:“托馬斯,他們讓你進去。”
“嗯。”托馬斯點點頭,一臉淡定的就進去了。
伊娃臉上帶著笑,很是興奮的坐在萊曼身邊。
“你知道試鏡結果是怎麼樣嗎?”
“通過了,對吧。”萊曼也特淡定。就憑丫頭這條件,又有人幫忙找關係,連個花瓶角色都拿不下來,那也忒迷幻了一點。
“呀,你猜到了啊。”丫頭有些鬱悶。
靠,情緒都寫在臉上呢。還用猜?這開卷考試,總不能連答案都找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