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莎和威爾的故事結束了,但電影卻沒有結束。
十年後,瑪莎變成了一個喜歡用鏡頭記錄生活的姑娘,鏡頭一轉,在那個火車站,進入了第二個故事。
角色的出場更為簡單,以大量閃回、剪切的方式,在短短不到3分鐘的時間裡,將一個文藝小青年的生活講述出來。
他白天在一家公司上班,夜晚還會在一家琴行樂器店兼職。
前者是為了維持生活,後者才是他的興趣所在。
男孩隻有在夜深人靜四下無人的時候,才敢拿起吉他唱起自己寫的歌。
某一天,他因為工作上的失誤,被公司的創意總監叫去了辦公室。
當蘇菲-瑪索飾演的總監抬起頭說話的那一刻,整個影廳都發出了不少的驚呼聲。
職場裝扮的蘇菲-瑪索依舊有一股獨特的魅力,那種女人成熟的風情少有人擋得住。
對於觀眾如此,男孩也是如此。
他羞澀的幾乎講不出完整的話來。
而對於貝拉來說,這兩個不同視角展開的故事也頗為新奇。
一個是瑪莎的主視角,一個是男孩的主視角,講述的還是那種似有似無的愛戀。
男孩還是會私下裡唱自己的歌,夜晚的街頭,他坐在樂器店的門口,獨自彈奏。
卻意外的遇到了回家的總監,她就住在這附近。
有時候緣分就是這麼奇妙,在他們不認識之前,她的每一次路過,男孩都注意不到,但真正有了那樣某些關係的鋪墊,卻又格外的讓人深刻。
總監覺得這個男孩很有趣,也成為了這個男孩唯一的聽眾。
不被認可的文藝青年的心是脆弱的,這時候哪怕一個微笑的讚賞,都像是一個莫大的鼓勵。
男孩與總監之間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慢慢的,二人產生了誰也沒說透,但暗暗滋生的情感。
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一直呈現出若有若無的曖昧狀態,但每當男孩鼓起勇氣想進一步,總監就退一步。
她在以前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而且她比他大了十歲,很難克服心底的猶豫去得到這份感情。
在表達愛意上,後一個故事遠比前一個故事還要含蓄。
“捷克語裡,你愛他麼,怎麼說?”男孩問道。總監會很多國家的語言。
“你愛她麼。”總監用捷克語說了一遍。
男孩嘀咕了一番,也學著說了出來,“so,你愛他麼。”
“我愛你。”總監笑著說道。
這句依然用的捷克語,男孩沒聽懂,疑惑的問道:“你說什麼?”
“沒什麼,走吧。”
愛與不愛,並不是一個非要解出來的方程式,這種似有似無的懸浮狀態讓接下來的劇情顯得非常舒服。
他們一起去看大海,一起去聽歌劇,還趁私下無人的時候,在樂器店一起合奏歌曲。
最後的最後,總監還是退縮了,主動調往英國分公司,與男孩分開。
她在信裡寫道。
“選擇一個可以與你共度一生的人,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決定之一,永遠是。”
“因為決定錯了,人生就會變得灰色。”
“有時候甚至沒有意識到,直到某個早晨醒來,發現許多東西都會過去,我想我們都很知道這一點,亞曆克斯。”
“我也希望我沒有想當然,我想我也許就是這樣,因為有時候,我很害怕。”
男孩亞曆克斯看著這封信,搭配著酷玩樂隊創作的《yellow》,淚點再起。
lookthe stars
(抬頭仰望漫天星空)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看它們為你綻放著,閃爍不息)
and everything you do
(而你的每一個舉動)
yeah'they were all yellow
(卻滿含膽怯和羞意)
i came a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