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又知道自己的電影直接被擠到隻剩下1600多家的影院,排片量更是不到百分之20。
這下就更心塞了。
沒有了院線和排片量,哪來的市場票房?
沒有票房,那......還賺個屁的錢。
而且,觀眾都是腦殘嗎?
網上對《微愛》的評價竟然很不錯,這樣的題材,這樣的電影,imdb上麵能有8.0分?
還有爛番茄,還有新鮮度,特麼《耶穌受難記》怎麼就變成腐爛了?
梅爾-吉布森開始懷疑《微愛》是不是跟他一樣雇傭水軍刷分了?或者刷的比他厲害?
什麼“愛過就是生活的痕跡”;什麼“看個電影把人看哭了”;什麼“不妖嬈不做作”。
這類的正麵評價這麼多,還說不是刷的?
他是真這樣覺得。畢竟這事在業內也不是什麼秘密,一開始,哪部電影不刷一點。
可惜,他也不想想,就算刷了,為什麼罵他的人還有那麼多,分數也一直高不起來呢。
梅爾-吉布森沒有看過《微愛》,但不代表他不能有這樣的思想。畢竟,同行是冤家嗎。
你不讓我賺錢,誰會給什麼好臉色。
拍電影,本就是賭博式掰著手指頭往裡撈錢的行當。
誰冒頭,誰就吃最大的那一份。
很多本身不太關注拍攝信息的普通影迷不都是這樣。
一看報紙,或者上網,得知某部電影正在熱映,票房很高,第一個反應肯定是願意去看看的。
這樣的市場盲從性,也是院線調整的一個方向。
梅爾-吉布森輕輕拿起桌上的那份報紙,揉成一團丟進垃圾桶。
攔人財路啊。
他拿起電話,聲音平淡,“來一趟辦公室。”
掛掉電話,又看向助理,“去找幾個公關公司過來。”
“熱度?”梅爾-吉布森輕笑著,“炒作一些不就出來了嗎。”
想當初《勇敢的心》上映,票房也差點意思,不也是和蘇菲-瑪索弄出點聲勢出來。
雖說7千多萬的投資,北美票房才1億3千萬,全球累計2.1億美金,虧損不少,但後續的衝獎也是回補一些。
現在他想做的,便是重複此前的操作。
畢竟莫妮卡-貝魯奇靠著《西西裡的美麗傳說》,影響力也是不小。
稍稍挖掘一下,大有可為。
至於會被拒絕,不可能的。
緋聞而已,觀眾吃瓜吃的開心,當事人也沒啥損失,大不了,在專門找家報紙,嚴肅的說明一下。
這樣的手段,都快被好萊塢玩爛了,卻照樣好使。嗯,全世界的娛樂圈都好使。
果不其然,莫妮卡-貝魯奇根本沒說什麼,直接的答應。
畢竟,炒作,對女星的知名度也會有關係,還不用出錢,為什麼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