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樣的問題,他有些好笑。
《紐約行》還是以票房為主的。
死個主角就被不少影迷痛罵,再來一個團滅,還是象征著希望的小孩與孕婦,豈不是劇情喂屎?
在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還是希望看到美好的結局。因為誰都知道,電影是假的,但好的電影會情不自禁的讓觀眾代入情緒。
所有的角色,可死可不死,都是導演和編劇怎麼安排的問題,非要太過強行,那不是和觀眾和票房市場過不去?
很快,一篇強有力的通稿開始駁斥這種論調。萊曼代寫的。
“有些文藝小青年動不動就喜歡突出“人性的黑暗麵”。
可為啥要突出“人性的陰暗麵”?有什麼刻意要去做的地方嗎?不突出電影就不行了?逼格就高了?
那讓《泰坦尼克號》裡,大家各自逃命,男主一腳把女主踢下水,也挺“黑暗”的;《教父》裡,幫派人員個個陰冷凶悍,濫殺無辜,不講規矩,不也更“黑暗”?
但為什麼要那樣做?
《紐約行》的中心思想難道隻剩下人性黑暗了嗎?如果是,可能都沒看過,或者夏姬吧亂看。
男主傑克的蛻變,從自私、利己,隻想獨自帶著女兒逃離,到後麵被某些幸存者的善念感化,聯合他人一起斷後,救人,臨到死,不甘心的哭泣,也是為了踐行自己的責任感。
壯漢就更彆說了,護著妻子一路,證明自己是真正的男人,永遠挺身而出。
還有棒球男和拉拉隊長,兩人互有情愫,還未表明,也不知道上帝隨時會在兩人之間堵上一扇打不開的大門,最終懷抱啦啦隊長共同赴死。
至於最後沒有開槍的士兵,則有力證明了一切想守護的東西都是值得守護的,是孤島的希望。
這種時候,為深刻而深刻,是不是有病?
電影有那麼多醜惡的嘴臉,生存變得這般困難,但關鍵時刻,依舊會有人站出來。
這也是電影想講的地方,結尾又有什麼毛病呢。
那些士兵的內心深處就不渴望幸存者了?道路的破壞,滿目的瘡痍,喪屍的殘骸,都在說明士兵在有意義的堅守陣地。
還有,老是瞎琢磨什麼陰暗麵的,可能精神上有病。
有病的話,彆耽誤治療,看開點,才能活得久。忠告。”
……
《紐約行》不是沒有缺陷,甚至還有一兩個穿幫鏡頭,搭景沒搭好。
批評也不是不聽,比如巨石強森的演技不夠自然,動作戲還好,一到文戲,就過於膚淺,為了怒而怒,近景特寫更是一個沒有,就是為了怕暴露強森演技不紮實這一點。
還有伊娃,沒什麼存在感,雖說表演沒啥問題,但也不夠出彩,要不是後麵有一段她個人的長鏡頭,也就是傑克死後,伊娃護著安吉,憋著聲音哭泣那段最為出彩,然後呢,沒了。存在感依舊薄弱。
安吉因為是小孩,形象符合即可,算是讚譽多過批評。
其餘角色,西裝大反派演的讓人恨恨,是最驚豔的,完全壓過了伊娃、強森等演員,也是削弱了主角團的鏡頭效果,有些失衡。
這都是萊曼同意的點。
他也沒想反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