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是不算很出色就是了。
但以同題材電影來看,也是最受歡迎的那種趨勢階層。
詳細的翻看整個的報表之後,萊曼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老無所依》對女性群體的吸引力太低,沒有得到主流女性影迷的支持。
隻看觀眾分布和年齡段。
所有的女性影迷加起來的貢獻才占了不到影片票房的3成,可是真的算低了。
要知道,《prada》靠著超過6成的女性影迷貢獻,票房總量是很高的。
這年頭,能討好女性觀眾的電影,影片票房其實不會很差。
再看看觀影人群年齡分布,25歲以下的觀眾比例隻有百分之34,這說明,《老無所依》對青少年的誘惑力也不夠強。
不過,萊曼其實也能理解。
說起來,《老無所依》與《壞家夥》另一個不同的就是暴力宣泄的太直接、太露骨,換言之,就是稍微血腥一些,裡麵的好多處鏡頭場景,都是直麵殺戮和死亡的,影片分級又是r級,17歲以下觀眾需要成年人陪同才能進入觀看,天然就有一道限製門檻。
那麼自然,青少年觀眾對影片的支持就會差些。
當然,如果拍攝的時候對這些鏡頭委婉一點,或者彆太刻意渲染,影片可能血腥味會少些,減少觀影不適,但這麼做無疑是把電影的靈魂給刪掉了。
哪怕為此《老無所依》進入不了很多地區的影院市場,對海外發行不利,萊曼也會堅持如此。
暴力絕對是這部電影最好的載體承擔。
隨後的日子裡,《老無所依》繼續在院線收割票房。
次日再度入賬2318萬。
而在法國,因為百代、高蒙、歐羅巴的支持,影片能得到的院線資源肯定是比在北美高些的。
這麼大規模的手筆鋪開,自然也沒讓幾家製片廠失望。
首日2935萬歐元,以此次日的3015萬歐元的票房收獲直接衝到了票房第一的寶座,並牢牢霸占住。
畢竟,電影有著戛納電影節的聲勢籠罩。
萊曼本人又在法國本地擁有大量的影迷基礎,以及口碑和好評帶來的宣傳熱度。
這在主場作戰,外加本土院線的支持,《老無所依》成為法國5月末段檔期最受矚目的一部影片真不是什麼問題。
而這樣的市場成績至少也保證了《老無所依》不會虧損,至於能賺多少,估計是不太多的,因為贏了口碑卻輸了市場的作品實在太多,不夠大眾化,始終是這類影片一貫的缺陷。
如此,一直到了5月27日,戛納電影節臨近閉幕。
目前的入圍片單裡,得獎呼聲最高的不到8部,分彆是《《風吹麥浪》、《回歸》、《老無所依》、《通天塔》、《光榮歲月》、《紅色之路》、《弗朗德勒》、《氣候》。
至於其他的,大概率要陪跑,畢竟場次安排也類似於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風向標,而這八部無論是影評口碑還是排班都是最優的。
甚至於媒體討論的重點也幾乎是有關這幾部作品的,其他作品能得到的關注少之又少,除非是爆冷門。
而《老無所依》雖然暗地裡說了不會再給金棕櫚這樣的殊榮,但提名還是拿到的。
另外,還提名了評審團大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和金攝影機以及最佳劇本。
這些獎項裡,外界普遍認為金棕櫚的可能性最大,畢竟《老無所依》的民眾呼聲最高,放映一票難求。
——這麼長久的文藝渲染以及普遍抱著電影發源地的驕傲,類似的看不起商業的心態是存在於大部分的電影從業者身上,是以,《老無所依》在北美不算很突出,但在法國聲勢高昂實在是這種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