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好萊塢傳奇導演最新章節!
好萊塢現在很流行超級英雄電影,拍得好的票房都很高。
但為什麼唯獨《黑暗騎士》被捧上神壇?
如果有看過福克斯和索尼構建的角色體係,以及華納時靈時不靈的瞎操作,這些影片本質上還是狗屁倒灶的爆米花,突出一個敘事明快,點出主題即可。
當然,觀眾喜歡就行,真要探究,都是吃飽了撐的。
後來也有人諷刺說是華納吃了人血饅頭,瘋狂營銷,但如果《黑暗騎士》本身不過硬,觀眾去了影院,出來也會罵娘。
舉個例子,《世界最後的夜晚》。
多少人被忽悠的所謂“一吻跨年”的噱頭,交了學費,難道它算很成功嗎?
再說回《黑暗騎士》。
其實這個片名是沒有打出《蝙蝠俠2》的,因為諾蘭覺得它從劇情上來講確實是《俠影之謎》的續作,但本質上,是屬於兩部不同的電影。
之所以著重這個,是因為在諾蘭之前沒有一個導演真的詮釋過什麼叫黑暗騎士,哪怕這個名頭幾乎是蝙蝠俠的代表。
而且,這個角色拍了很多部,真人的、動畫的、搞笑的、哥特的,但都沒有觸及過更深層次思考過身份設定。
以過去的那些製作來說,黑色隻是蝙蝠俠的底色,騎士則約等於英雄名號,歸根結底,還是套著漫畫玩了一個所謂的騎士模板。
與超人力拔山兮的人設沒什麼不同,都很表麵。
直到諾蘭腦洞大開,把布魯斯-韋恩拉下神壇,賦予了新的黑暗騎士的含義,即一個背負著暴力原罪、無法被法律與體製認可的另類。
更彆提,諾蘭真的會為這種解釋覆蓋環境說法。
從第一部《俠影之謎》就能看出來,哥譚的墮落,是司法係統成了惡勢力勾結的地方,犯罪集團把控著整個城市的命脈。
並且,越是講究合法的程序正義,就越會被惡勢力操控。
第一部裡,瑞秋知道犯罪團夥之一的老巢在哪,卻苦於沒有證據和能夠執行的司法體係就可以看出來。
有時候,罪惡被放縱的,恰恰是體製,這便是諾蘭在詮釋蝙蝠俠之前,著重筆墨構建的“民風淳樸大哥譚”。
有了這個環境背景,布魯斯-韋恩的轉變就非常的合乎情理——與其在法庭上和犯罪分子兜兜轉轉,不如重拳出擊直達病灶。
而為哥譚這座城市注入一劑猛藥的,便是白天的富家公子,晚上以暴製暴的黑暗騎士布魯斯-韋恩。
諾蘭,也是真的在為一個漫畫人物追溯其本質的嚴肅思辨。
就是這種身份上的對立、反差,以及身不由己的矛盾心理和自我否定,賦予了蝙蝠俠古希臘英雄般的悲劇色彩。
一張大床,幾個監控屏幕。
布魯斯-韋恩在阿弗的碎碎念中,利索的上藥。
每一次的行動,都不是那麼順利,解決麻煩的同時,布魯斯的身軀早已傷痕累累。
阿弗心疼的表示,其實你可以歇歇。
布魯斯卻覺得蝙蝠俠不應該有極限,如果有,那就做得更好。
另一邊。
哥譚迎來了一位新上任的檢察長,哈維-丹特。
此人在做決定時,有個習慣,便是拿出一枚他爸爸留給他的幸運硬幣。
法科尼下台後,黑幫選出了新的頭領馬若尼。
哈維和瑞秋一直想用法律製裁他,但找來的證人卻在法庭上推翻證詞,還拿槍威脅作為檢查長的哈維。
台下,布魯斯-韋恩旁觀著,脊背一挺,正想乾些什麼,哈維已經奪過槍支,一拳放倒了在法庭上不遵守規矩的證人,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這也讓瑞秋十分欣賞這位新上任的檢察長。
夜晚。
哈維和瑞秋去了一家餐廳吃飯,正巧遇上了攜帶女伴的布魯斯。
四人拚桌後,話題不可避免的談起了哥譚的治安以及那位黑夜義警。
布魯斯的女伴覺得,他們更需要的是由哥譚民眾自己選出來的英雄,而不是一個躲躲藏藏,淩駕於法律之上的製裁者。沒有人賦予蝙蝠俠製裁的權力。
但哈維卻反駁了這個觀點,他說,非常時期,就需要這樣不圖名利,擔起責任的人,他還表示自己也願意努力掃清哥譚的黑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