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凝宸這個建議,康熙回頭跟內閣大臣商議的時候也提了。
大臣們紛紛讚同,還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既維護了朝廷的體麵,還給災民送去溫暖,捐錢的鄉紳們又得了刻在石碑上的體麵,簡直是一石三鳥了。
聽聞又是定貴妃的主意,索額圖都麻木了。
不過這個法子是真的好,如果朝廷直接跟這些人要錢來幫補一二,那就太掉價了。
但是石碑刻字這個光榮的事拿出來,既體麵,又不必朝廷多說什麼,多的是一窩蜂來的人。
誰家沒幾個拐著彎的遠房親戚,大臣們一時心裡都盤算了起來,是不是該稍微提前通風報信一下?
顧凝宸知道後就好奇道:“皇上既是知道大人們會去給自家親朋好友通風報信,不打算阻攔一二,以示公平?”
康熙握著她的手,讓人坐在自己的身邊,慢慢解釋道:“你想想,這件事要直接公布天下,那一下子來的人就太多了。不知情的還以為朝廷在大肆斂財,有心人一宣揚,這好事就變成壞事了。”
她一聽,頓時明白了。
這事不好明麵上直接到處說,不然確實讓人心裡犯嘀咕,這朝廷究竟差多少錢,他們這是得去捐一點還是把家產全捐了才行?
彆是捐一點不滿意,回頭吃掛落,他們就是送錢找罪受了。
但是大臣這些親朋好友,以前自然得過這些大臣的小道消息,深信不疑,相信必然是好事,當然直接就帶著錢來了。
而且他們也有其他親朋戚友,這都不需要朝廷多宣傳,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這些人的數目不多,錢財卻不少,最不缺這個,就缺名聲,簡直是目標客戶了。
完全不需要多篩選,精準就找到這個目標客戶出來,顧凝宸看著康熙,也想知道他這腦瓜子究竟怎麼做的,怎麼那麼厲害?
見她盯著自己,康熙就笑著問道:“怎麼這樣看朕,如此有什麼不對嗎?”
顧凝宸就搖頭道:“不是不對,而是太對了。這樣一來,災民重建宅子的錢想必很快就夠了。”
畢竟石碑上隻寫了名字,又是按照先後順序排。
這樣一來還有個好處,就是彼此之間大部分是不知道對方究竟捐了多少錢。
要是按照捐款數目排序,那麼上下之間的人如果不認識,打聽一下也能知道。
但是打亂了順序,上邊的人可能就是先了一步,未必比自己捐的多。
他們要去打聽,得知上邊或者上上邊的人捐的比自己少很多,估計就要鬱悶了。
還不如不打聽,按照順序來,畢竟後邊的人也可能捐的比自己多,卻在後頭呢!
又因為打亂,沒寫數目,這些人哪怕彼此稍微打聽,也不可能估算最後朝廷得到的捐款總數究竟多少。
隻要戶部不泄露消息,除了康熙就沒多少人知曉,也避免有心人得知這個數目十分龐大而開始指指點點。
捐款多了少了沒人知道,這時候朝廷也不會講究賬目透明這種事。
當然,這所謂透明是不對外公開,卻不等於真的完全不透明讓人胡來。
錢到手了,必然要落在實處,確確實實用在災民身上,而不是被官員們中飽私囊,揮霍掉了。
就跟康熙預測的那樣,來的人不算少,卻也不多,捐的錢款彼此之間都不大清楚。
一個個到順天府那邊登記,把名字和戶籍都寫上了,免得跟彆人重名了,地方又含糊,名聲落在彆人頭上,那就白捐了。
前麵一人登記名字和戶籍,後邊一人收錢,點算後登記在冊。
一人一頁,後邊的人想看前麵的,也不可能偷看得了。
院子還是前麵一人進,人卻是從後邊另外一個門出去,然後另外一個人才進去,可以說是秘密守得嚴嚴實實,前後人根本碰不上麵,也就不可能互相打聽了。
捐錢的人也乖覺,明白這時候帶金子銀子太不方便,直接就換成銀票送來。
捐的銀錢點算後就轉到戶部那邊再核算一遍,沒問題後,王談就把總的賬目送到康熙手裡。
康熙看後微微頷首,吩咐工匠按照捐錢的順序把人刻上去。
這些捐款自然不可能直接就分到災民手上,畢竟要有人全花掉了,卻沒用在重建房子上,回頭還來鬨騰想多要一份怎麼辦?
又或是家中一人偷偷拿走了,餘下的人又怎麼辦?
再就是如果災民們拿著錢,也得買各種木材來重建房子,買的人一多,木材的價格肯定會上升,到了他們手上原本夠用的錢就會不夠用了。
畢竟供不應求,木材不夠賣,價格肯定會上去。
倒不如戶部統一把這筆錢一起去大批量買木材,一次性買,反而價格還能往下壓一點,比災民自個買要劃算得多了。
買下這些木材一次性用船隻從大運河送上來,雖然路上有花費,但是數量大,船隻一次也能裝載很多。
比起災民單買幾根木材的價錢,運輸費用平攤之後反而要劃算。
王談真是省錢小能手,小算盤在手,哪個商人都彆想在他這裡占便宜!
當然王談也不會占商人的便宜,該給多少就給多少,但是當自己是冤大頭,那就不可能了!
這價格被王談殺了下去,商人都要苦笑了。
不過這價格其實商人也沒有虧,隻是賺得沒有平日多。
但是量大,積少成多,他還是有賺頭的。
王談看不過商人那苦哈哈的表情,瞥了他一眼道:“這些木材要好,彆給我送什麼亂七八糟的壞木頭來。要你這次辦得好,回頭宮裡有采買木頭的差事也能先考慮你。”
商人一聽立刻不苦著臉,點頭哈腰一個勁誇讚王談殺價殺得好殺得妙,王談聽得都快要翻白眼了。
不管如何,價錢談好了,商人又盼著辦好這差事,以後也能做宮裡木材的供應商之一,麻溜就派船隊送木材上京。
災民抓緊時間重建房子,免得秋天或者冬天的時候要冷了,他們還沒建好房子,就得挨凍受累。
順天府還派差役四處巡邏,免得有小偷小摸搶了各家建房子的木材。
那都是命根子,但是四周都熱火朝天在建房子,也就很容易疏忽,被人鑽了空子偷去木材。
之前就曾發生過一次,好在那家人警惕,立刻大聲喝住,正好有巡邏差役經過,聯手一起把幾個偷木頭的無賴扭送去大牢。
康熙知道後大怒,讓順天府之後都派差役分開幾隊,日夜巡邏,才杜絕了此事。
要是巡邏的時候遇上家裡隻有老弱婦孺,建房子不太利索,差役還會幫把手。
百姓很是感激這些差役之前還幫著救人,他們經過的時候,看差役熱得滿頭大汗,都會讓得空的小孩子打幾碗水送過去。
差役們受寵若驚,倒是更加認真巡邏,彼此的關係就比以往更親近了一些。
康熙還另外下旨,家中有兵丁曾參與平三藩的,還格外關照。
平定三藩後,有些兵丁直接留下駐守,並沒有回京來,有的就已經葬身在沙場,再也不能回來。
京城這些外地駐守和已經去世的士兵,在京城裡住著的就隻有年輕的妻兒和老邁的父母。
另外還有從戰場回來,卻落下殘疾的士兵,順天府都會特意派幾個差役時不時過去幫忙建房子。
幾個高大的差役幫忙,這建的房子就比其他人要快得多。
不過鄰裡倒也不嫉妒,畢竟這家男丁去當士兵到前線,也是九死一生。
有的在外地駐守,有的雖然活著回來卻落下殘疾,有的已經葬身沙場。
如今這特彆的照應就是兵丁用命拚回來的,朝廷感激這些兵丁在平三藩時候的奉獻和犧牲,所以多照顧點又怎麼不對了?
其他人如果有餘力,也會幫著這些隻剩下老弱婦孺的建房子,自然建的就更快了。
隨著百姓熱火朝天重建家園,這地動的陰霾仿佛就這樣慢慢散去。
餘震越來越少,後來漸漸就消失了。
一座座新的房子建造了起來,似是原本那場大地震就沒有出現過一樣。
百姓的臉上重新洋溢起笑容來,他們免了賦稅,田地能重新種,朝廷還賒了種子,隻需要來年豐收的時候還回去一成就行。
如果來年的收成不好,也可以緩一緩再還。
送種子的小吏一遍遍很有耐心解釋,收到種子的百姓一個個滿臉笑容,不用擔心來年收成不好還不回去該如何是好。
未免有人鑽空子,收成不好緩一年後需要還,如果還是還不上就加收一成,每年增加。
要是一直不還,而且當地收成還可以,其他人都已經陸續還上的情況下,那麼官府會通報此事,把人名和村落都寫在公布欄上,讓鄰裡一起監督。
什麼時候還上,什麼時候才換掉公布欄。
人可以不要臉,但是總要活著。
要每次出去都被人指指點點,這就有點過不下去了。
再不要臉的人都不敢賴著不還,這也算是後手了。
如果實在臉都不要了,官府也隻能把人收押,然後發配去做苦力來償還。
一般人還不至於不要臉到這個地步,百姓都兢兢業業努力耕種,希望來年收成好一點,足夠還上,免得給朝廷帶來更大的負擔。
拆掉了損毀的房屋,百姓還把家當都翻出來了。
能用的農具和家具就繼續用,不能用的修一修用,實在修不了,劈了當柴火燒也行。
王談也要抓頭,這批種子又是一大筆錢花出去了。
偏偏有些糧商還想坐地起價,氣得他立刻稟報康熙。
康熙二話不說就把這些糧商一窩端了,正好他正缺糧食缺錢,這些冤大頭就直接送上門來了,這時候不順勢動手還等什麼時候去?
糧商也懵了,感覺皇上完全不按理出牌,還把自己賠進去了,他們還得了抄家流放一條龍服務。
其他糧商嚇死了,再也不敢胡亂漲價,稍微漲一點之前還去官府那邊哭一哭,實在是收上來的糧食比以前貴,糧價不漲一點,他們也要活不了。
官府的人聽後,隻寫進折子遞上來,讓康熙做決斷。
康熙派人查明後,得知各地賣糧確實高了一點點,卻比不上糧商提價的零頭,轉頭讓人跟海商買糧,讓糧價大幅度降低。
這下糧商都不敢不跟著降價,不然他倉庫裡那些糧食就要賣不出去了!
海商大量的糧食進入市場,衝擊可想而知。
而且康熙還給海商一個優惠,每次港口上誰送來的糧食最多,就能直接進拍賣會。
如果本人已經進拍賣場,就可以另外帶一個人進去。
這下海商送糧食過來就更瘋了,他們能進去拍賣場的就不多。
哪怕能進去的,再多帶一個人,誰家沒幾個親近的親朋戚友?
再就是他們哪怕不帶親屬,把這個名額轉手賣出去,也是個無本生意,誰不樂意呢?
於是海商拚命買進糧食,先是從東南亞那邊進的多。但是那邊買的人實在太多,然後沒剩下多少,他們就轉而跑去歐洲買。
海商也聰明,他們當然不會直接跟歐洲那邊說:因為大清遇上地震了,缺糧食,所以才會過來買糧。
兩邊離得遠,一般都靠海商來傳遞消息。
這次海商聰明了,壓根就沒有遞消息過來,也不算故意隱瞞,就晚一點說而已。
不然要歐洲那邊知道大清地震缺糧食,不把價錢抬到天上去才怪了!
海商大老遠跑過來,可不是隻當個搬運工,而且歐洲抬高了糧食,他們中途運輸需要費用,也會有損耗,過去的價錢自然也高,大清不收了怎麼辦?
再就是大清給了許諾,他們帶去的糧食多,最多那個人就能進拍賣會。
這麼難得的機會,誰願意錯過啊!
海商們彼此之間默契都沒跟歐洲那邊提起此事,然後一個個各顯神通,跟各國熟悉的貴族打交道,開始忽悠對方賣領地裡的糧食。
他們還送不少稀罕禮物過來,雖然送的貴重,讓海商有點肉痛,但是能買下很多糧食,那也值得了。
果然這麼一疏通關係,貴族大手一揮,讓領地的百姓賣了不少糧食。
海商給的價錢公道,百姓也願意賣。
他們一個個村莊去收,每個村長知道村裡收了多少,就不清楚隔壁村的。
十個八個村莊收的糧食分彆送上船隊,就連貴族都不知道海商究竟買了多少。
不過貴族也不在意,反正海商給錢了,又送了禮物,這門買賣對他來說沒虧,自然也就不在意了。
這時候誰熟悉的還關係好的貴族多,領地也大的話,誰就占便宜了。
有個大海商之前買賣做得不錯,就是差了臨門一腳能進拍賣會,垂手頓足很久,如今終於大展神威,收了一大堆的糧食。
他都不敢休息,怕被人捷足先登,轉頭就讓船隊匆匆出發送到大清這邊來。
他這船隊帶回來的糧食數量,不止驚動了戶部和王談,還驚動了康熙。
實在這數量太大了,王談派戶部的人親自去點算了好幾遍,確實數量上沒有差錯,而且糧食在海上保護得不錯,損耗很少,基本上都能直接送倉庫裡用。
康熙知道後,大手一揮,也遵守承諾,直接就讓這個大海商進拍賣會了。
其他人一見皇帝如此守信,雖然遺憾比不過這個大海商,然而大海商進去了,其他人的壓力小一點,不也有機會了?
畢竟康熙承諾的是四個大城市的拍賣會,這去掉一個,另外還有三個名額啊!
顧凝宸後來沒幫著算,不過陳女官還是去幫忙了,聽她提了提,都開始懷疑歐洲那邊的糧食是不是都要被這些海商給搜刮一空了?
海商們熱熱鬨鬨買了一通,等入秋,歐洲那邊秋收的時候還買了不少。
不過他們買的太多,終於引起貴族的注意。
等秋收的糧食被買掉一半,貴族們終於察覺不對,也得到了大清這邊大地動的消息,氣得要命。
但是海商這時候提前接到消息,立刻溜之大吉。
貴族派人想攔住這些海商,可惜船隊已經出發,他們隻能在岸邊恨得咬咬牙。
康熙得知後還跟顧凝宸開玩笑提起此事來:“歐洲那邊以往的陳糧買掉了,新糧也買空了一半,今年冬天就要難過了。”
他們想學著海商,去其他地方買,會發現白跑一趟。
周邊都被買光了,東南亞也給買得差不多。
東南亞那邊不傻,他們一年兩熟,上一茬全賣掉,第二熟的時候就堅決不賣了。
當然他們作為殖-地,當地的負責人貪財賣掉一半,另外一半是萬萬不敢動的。
餘下一半多得上貢,剩下那麼一點就是他們一個冬天和春天的口糧,都是救命糧,當然不敢賣。
哪怕他們真敢賣,也賣不出多少來了。
不過歐洲再怎麼缺糧,也不至於缺到貴族頭上,所以雖然有點懊惱此事,並沒有真的氣得要派兵打過來的程度。
康熙又對顧凝宸冷哼一聲道:“沙皇之前還派人來給朕送信,問朕需不需要糧食。雖然俄國種植的糧食不多,給我們賣上一部分還是可以的。”
他比劃了一個數字,顧凝宸忍不住微微睜大眼,忍不住也跟著冷哼道:“沙皇未免太沒誠意了,就這麼點糧食,卻敢獅子張大口要那麼多的銀錢,這也太過分了。”
雖然沙皇明明可以直接搶錢,居然還能給他們一點點糧食,也是夠夠的了。
沙皇估計以為大清這次受災嚴重,尤其在京城和周邊,糧食大受影響。
糧價必然波動厲害,加上要賑災,對糧食的需求很大。
他們這時候怎麼能不坐地起價,落井下石?
尤其沙皇還記著仇,上回要不是康熙的騷操作,也不會讓他和貴族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了起來。
沙皇十歲登基,還差幾年才能親政,如今跟貴族之間的關係有所變化,對他有極大的影響,如何能不恨?
這時候見康熙狼狽的樣子,他能不派人來嘲笑一番,順道賣糧食搶錢嗎?
康熙直接就拒絕了沙皇的要求,還跟俄國的使者笑著道:“多謝沙皇的關心,咱們不缺糧,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