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話音才落,玉娘就進了門,她身後跟了個七八歲的小丫頭,穿了身藍縐綢暗紋衣裳,挽了鬆鬆的髻,插一根銀嵌圓珠子發簪,臉上帶著盈盈笑意,進門就要先行禮,喚了秀娘一聲:“太太。”
秀娘打眼瞧過去,站起來就攔,把她扶住了拉到羅漢床邊坐定,自上往下打量一回,歎道:“你瞧著精神好多了。”
人看著鬆快了,自然就顯得精神起來,她原在沈家王家都似繃緊弦,兩家都待她不嚴苛,她卻自個兒拘著自個兒,一步也不敢行差踏錯,隻跟蓉姐兒還親近些,平日裡在秀娘麵前,都難說幾句貼心話。
如今再看大不相同,好似人都高挑了,背立得直直的,舉步抬眉都帶著笑意,說起話來的聲兒也不似過去那樣呐呐,細聲細氣隻怕吵著了人似的。
“你來的正好,蓉姐兒哪一日不念你幾回,杏葉,趕緊把姐兒叫來,就說玉娘來了。”秀娘拉了她的手便不放,這些年的情份處著,倒似一家子,冷不丁她走了,彆個不覺著什麼,秀娘心裡倒有些空。
“你且不知道,你這一走,妞妞倒管了大半個家,長大了,能乾起來了。”說著便笑,又從上到下打量她一回,這才問出口來:“你如今過得可好,怎麼也不往家送信?”
“倒是我疏忽了,安頓了房子便尋生計,如今在姑子街開個繡坊,整日胡亂的忙著,才剛安定下來。”玉娘滿麵是笑,回握住秀娘的手:“我給太太繡了一幅觀音圖,柏兒,趕緊拿出來。”
秀娘這才瞧見身後小丫頭捧了個盒子,柏兒把盒子打開來,裡頭一幅三尺來長的絹,拎起來是一幅淨瓶觀音像,踏著蓮花座,一手持淨瓶,一手持楊柳,正往人間撒甘露,絲線裡頭挑了金絲銀絲,卻是雲錦織法,在此地還不曾有人繡過。
潘氏看見就立起來念了一聲佛:“我的乖乖,這得供起來趕緊上炷香。”走上進前摩挲著絹布去勾那蓮花座的邊,還不敢碰觀音人像:“這一幅,彆個要請家去,總要百來兩銀罷。”這麼細的活計,又用掉這許多金絲銀絲,便是不算工費也要百來兩了,濼水人家少有請得起。
玉娘因著這門手藝出了名,有了名頭來的人便多了,還有專從江州趕來的官眷來請菩薩像,似她們繡坊裡的,就同潘氏說的一樣,是不能沾手嫁妝嫁衣的,手上再有功夫,這些個東西都不能碰,倒是日日聽經念佛,繡得的觀音地藏肯花大價錢來請家去,掛到牆上晨昏三炷香的拜著。
“我那還有一幅才起了頭,是預備下給叔祖母的。”玉娘哪裡會忘了潘氏,若不是潘氏跟沈老爺兩個,她在濼水還沒個正經名頭,不占著寡婦的名行事,繡坊哪這樣容易立起來,贖出來的暗門子,跟守貞的寡婦,一樣由著人欺負,可名聲卻是天上地下。
潘氏不過隨嘴一說,聽見玉娘說還有她的,喜得合不攏嘴兒,手上搖著臉上卻樂,秀娘當麵不提,過後少不得把銀子補給她,玉娘身邊想來統共也就那點銀子,都送了禮,往後日子怎麼過。
蓉姐兒聽見玉娘來了,抱了大白就往前頭跑,甘露蘭針兩個在後頭攆都攆不上她,她一進門就叫:“玉娘!”正要撲過去抱她胳膊,站在三步開外就立住了,定定看著她,半晌彎了眼睛笑:“玉娘。”軟聲喚她,走過去挽住她的手,眼睛卻還盯住她看。
“姐兒瞧什麼,我臉上開了花?”玉娘這句一說完,蓉姐兒眼睛瞪得更圓了,連大白都跳上羅漢床,蹲在床頭看著玉娘一動不動,兩個一般模樣,玉娘哧一聲笑了出來。
換作過去她再不會這麼說話,蓉姐兒覺著自家與她親近,便是除開對她,玉娘再不肯在人前說這些,此時非但說了,還笑盈盈的,眉頭舒展臉上生光,瞧著還更年輕幾歲,她又低聲叫:“玉娘。”這回笑的眼睛都眯了起來。
“到底她帶的你,跟她親呢。”潘氏假模假樣的吃起味來,蓉姐兒跳起來走過去環住她:“阿婆好,妞妞跟阿婆最親。”說著吧噠一記香在她臉上,哄得潘氏笑起來,拍拍她的手兒:“趕緊到你房裡去,阿婆給你做了一箱子衣裳。”
說著又去摸她的頭發,歎一聲:“長得這樣高了,那些衣裳也就今年合身,明歲倒不能上身了。”原是按著妍姐兒的大小做得了,想著若是大些比小些好改尺寸,哪裡知道蓉姐兒跟妍姐兒站在一處,竟分不出高下來了。
妍姐兒像孫蘭娘,蓉姐兒似王四郎,自然比她高著些,聽見這話道:“加一道邊嘛,金陵那邊的裙子都似這樣,加四五道邊的呢。”一路說一路挽了潘氏的手到她屋子裡去,開了箱子一件件試起衣裳來,潘氏坐定了看著她試,試一件就樂一分,也不要丫頭動手幫她,自個兒上去一件件的給她穿脫。
“由她哄著她阿婆,咱兩個好好說說話。”秀娘拉住玉娘,連蓉姐兒都瞧得出她變了,秀娘自然也瞧得出來,原以為她是覺得難受這才回濼水,哪知道她竟真個在濼水立起來了。
玉娘身後跟的丫頭一個叫柏兒一個叫寒枝,柏兒把那觀音像收起來,寒枝倒了茶拿了果碟兒送上來,玉娘揮了手叫兩個丫頭守到門邊去,湊到秀娘耳邊:“太太,三姑姐家的姐兒,求著我學那織金活計呢。”
三姑姐家的姐兒便是蘿娘了,秀娘正要說這是好事兒,看看玉娘皺了眉頭,道:“怎的,你怕教會了徒弟把師傅餓死了?”
“哪裡怕這個,我應是應了,姐兒也聰明的很,說句實話,她的手倒是見著的幾個姐兒裡頭最巧的,比叔祖家的姐兒還更巧。”妍姐兒技巧最好,可蘿姐兒最定得下性子,若說哪個做繡活更好,小東西看不出,大件一比就知道了:“都已經教了她一旬日,我怎麼瞧著這個姐兒,倒像是,倒像是不想出嫁的模樣。”
玉娘自家不想嫁,原由也都說的分明,似她這個年紀的婦人俱都有兒有女,要嫁頭婚她自個兒心虛,要嫁那歪瓜裂棗,還不如自家一人過活。
姑子街上那些個沒有兒女既無父家又無娘家的孤寡人,為著怕將來沒得人給她們捧盆摔瓦,有乾脆花錢買人的,也有往鄉下去尋那揭不開鍋的人家挑人的,或是收小徒弟或是收乾女兒,半是雇傭半是買斷,如此日裡夜裡也有人作了伴,等往生了,也還有人發喪。
玉娘的繡坊裡頭就有幾個收了乾女兒,作娘的下針,女兒就跟在一旁捏線,孤寡人不曾有人問上門,倒有到了年紀的女孩兒有媒人問上門,細一問才曉得,這樣的女孩兒出門就帶著手藝,更彆說還有一份不薄的妝奩,還有那活計精的,一幅繡像百來兩銀子,小門小戶的人家便是看這一麵也是肯求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