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個問題,李嶽恒清了清嗓子,開始說道:“首先大家需要明白,以我們當前世界的航天技術,登月其實是很簡單的,難得地方在哪裡呢?
在於怎麼安全返回。
月麵降落並成功返回的技術,也不是最難的,上個世紀M國就已經做到了,最難得實際上還在火箭運力。
火箭運力LEO達不到上百噸,一次性登月等於空談,因為你無法攜帶足夠返回的燃料。
關於火箭運力,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下麵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銀河空間的登月計劃。
首先我們需要分段建立繞月空間站,將空間站主艙段先打上去。
然後再將中間艙發射上去,與主艙段完成對接。
後麵發射登月艙,當然了,為了確保絕對的安全,我們將會為空間站配備兩個登月艙。
一旦其中一個在月球上出現了意外,我們預備登月艙可以實施救援。
接著就是返回艙。
每個艙段的燃料係統都是獨立的,等到繞月空間站完成之後,我們將會發射火箭,將宇航員送到空間站。
屆時,宇航員就可以駕駛登月艙登月,完成月麵任務之後,登月艙上升段返回空間站。
宇航員再駕駛返回艙,返回地球。
這就是我們的登月計劃。”
隨著李嶽恒介紹,觀看直播的網友立馬開始躁動了起來。
“這計劃跟M國提出的深空門戶幾乎是如出一轍啊。”
“確實,隻不過M國隻是說要建立繞月空間站,其他的都沒細說。”
“銀河空間真的有這樣的實力?”
“如果真像他說的一樣,我覺得登月真的有望!”
“這得要多少錢啊,銀河空間怎麼可能有那麼多錢?”
……
不僅是觀看直播的網友,現場的記者也是紛紛開始記錄,李嶽恒對於計劃的描述,已經非常清楚了。
此時又有一個記者站了起來。
“李總您好,我是愛航天網的記者,剛剛您的計劃,聽起來可行性很高,可是大家都知道,貴公司剛剛成立半年多的時間,請問您怎麼能證明,貴公司有實力完成剛剛的計劃呢?”
這位記者的問題,也是直指要害,正是現場和觀看直播的網友都想要知道的問題。
“我們公司從未建立之前,就開始進行火箭方麵的研究,百噸級甲烷發動機相信大家都知道。
而我身後,大家能看到的,是我們公司正在進行最後測試總裝的六十噸級運載火箭,這款火箭到時會承擔繞月空間站的建設。”
“嘶……”
李嶽恒剛說完六十噸級,不管是台下,還是觀看直播的網友,無不倒吸一口冷氣。
“這是要跟重型獵鷹一較高下?”
“六十噸級,太tm棒了,希望一定成功!”
“我怎麼感覺現在我的心跳這麼快?”
……
李嶽恒話還沒有說完,台下已經出現了小聲討論的聲音了。
實在是他說出六十噸級,太過震撼了!
國家最大運力的長五,也才二十五噸而已。
李嶽恒清了清嗓子,示意大家安靜一下。
過了一會,等到所有人都安靜下來之後,他接著說道:“除了這款運力六十噸級的火箭之外,我們還研製了一款十五噸級的運載火箭,未來的用處是送我們的宇航員到空間站,這款火箭相較於六十噸級的,穩定性更高,更適合載人航天。”
還有一款火箭?
所有人此時都沒辦法淡定了,你銀河空間才創建了半年時間而已。
半年時間,就算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在研究實驗,就能做出這麼兩款火箭了?
這麼多技術難題都能解決了?
“李總您好,我是鳳凰網的記者,我想問您,貴公司最大的發動機不過是百噸級,想要達到運力六十噸,起飛重量最少要在一千四百噸以上,這麼多發動機的並聯技術,你們都掌握了?”
隻要是對航天有一定了解的都知道,當前火箭運力,受到發動機推力阻礙,多發動機並聯,成了增大起飛推力的最好的辦法。
但是這項技術是非常困難的,當年前SL,N1火箭,三十多台發動機並聯,四次發射,均以失敗告終,由此就能看出多發動機並聯的困難性。
在他看來,銀河空間才創建這麼一點時間,能解決這一個問題就不錯了。
李嶽恒笑了笑,如果沒有聲波處理係統,沒有多參數自適應算法,半年時間,也許他們真的連這一個問題都解決不掉,不過誰讓幽浮那邊這麼妖孽呢。
“我本身不做技術,所以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的火箭首席設計師侯雲龍來跟大家說說吧。”
李嶽恒說完之後,大家都看向了他旁邊的侯雲龍。
這時候他們才知道,原來旁邊這個中年人,就是銀河空間的火箭設計師。
侯雲龍把話筒位置調了調,就開始說道:“多發動機並聯,我們使用的是動力冗餘技術,我這麼說,相信有很多人肯定會不相信,但是具體的細節,我也不便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