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晨從萬型離開之後,就接到了王宏誌打來的電話。
“喂,薑晨,你們那邊準備的怎麼樣了?”電話接通之後,王宏誌開口問道。
“都在正常推進,你們那邊呢?”薑晨平靜的回答道。
“我打電話就是要跟你說這個事情,前期我們設定的計劃是基地自主化建設,但是現在看來,實現不了。”
“實現不了,為什麼?”之前他們計劃都已經說好的,薑晨隻負責材料的製備。
基地的設計跟製造,都是華科技的任務,一開始他們的規劃是,在基地初步建設完成之前,是沒有人上去的,全程機械化操作。
“月球環境太複雜了,全程自動化操作,太難操作了!”王宏誌也是沒辦法,原本按照他的想法,想要實現自動化建設基地,起碼得留出四五年時間用來研發。
可這是跟銀河空間合作的,快節奏航天,他們華科技的研發水平跟不上啊。
真要用四五年來研發,銀河空間肯定等不了他們。
“那你們現在想怎麼做?”薑晨也不生氣,大不了合約作廢,自己單乾,也不用給他們四成的基地空間了。
“我們的想法是這樣,必須有宇航員上去,具體我也說不清楚,要不你來燕京,我們具體的商談一下?”
薑晨想了想,然後說道:“行。”
他也確實很久沒去過燕京了,幽浮那邊也得過去看看才行。
跟王宏誌約好了時間,第二天,薑晨跟李嶽恒一起,去了燕京。
兩人來到華科技空間站技術研究院,原本這裡是負責天宮號空間站的研發實驗的地方,不過後來增加了一項月球基地研究所。
在招待室,王宏誌帶著華科技的工程師,熱情的招待了薑晨跟李嶽恒。
“你是第一次來這裡吧?”王宏誌笑著開口說道。
“我可不是第一次來。”李嶽恒之前在華科技工作的時候,可沒少來這裡。
“我跟薑晨說的。”王宏誌瞥了旁邊的李嶽恒一眼,然後又笑著說道:“我們來談一談接下來的情況吧。”
這時候,所有人都去了會議室,王宏誌專門組織了這次會議,來探討後麵計劃的事情。
“白主任,你上去說一下。”王宏誌說完之後,一個穿著藍色大褂的中年人就走了上去。
會議室前方的投影,也放了出來。
“之前我們一直想著能采用全自動化建設基地,後麵發現,難度太大,在機器運作的過程中,突發情況太多了。
如果沒有人在場,任何一個突發情況我們都需要考慮在內,並做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旦有突發情況是我們考慮不周全的,對我們整個基地來說,可能都是毀滅性的。”
白主任上去之後,先介紹了一下現在所麵臨的情況。
薑晨跟李嶽恒隻是抬頭看著,也不發表意見。
“現在我們的想法是,采用輪班製度,保持月球上一直有人,以解決基地建設過程中所有的突發問題。
具體的方案是這樣,大家來看,首先是月球生命保障艙,在基地建設之前,需要先建設一座小型的生命保障艙。
具體設計如下,先發射一個主艙段,這個艙段中配有月麵降落係統,以及生命保障係統。
此艙落在月麵之後,將會永久留在月麵,相當於一個微型月球基地。
隨後發射主艙段的配套設施,電力設施、月球車等等。
當這些完成之後,我們可以陸續將基地建設需要用到的材料,全部運送上去,開始建設的時候,讓宇航員輪流值班,時間為三十天。”
聽著這位白主任的描述,李嶽恒開口問道:“三十天會不會有點久?宇航員的身體承受的了嗎?”
對於正常人來說,三十天的低重力,影響已經很大了。
“三十天也是我們經過大量計算得出來的,現在人類保持的太空生活最長記錄已將超過了一年。
一個月的時間,問題應該不大,最主要的是,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反複來往地球跟火星,成本將會大大增加。”
他們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自然是可行性跟成本一起考慮。
李嶽恒點了點頭,也不多說什麼了,反正宇航員都是華科技提供的。
白主任繼續說道:“計劃一旦啟動,我們地球與月球間的來往會很頻繁,如果發射場定在建安的話,一座發射架可能不夠。”
“我已經讓人在設計第二座發射架了。”李嶽恒自然也考慮過這個問題。
“講一講基地建設的計劃吧。”薑晨這時候開口說道。
“行。”白主任見薑晨開口,連忙把ppt連翻了好幾頁。
“基地方麵,目前我們在月球上已知能使用的原材料有鐵、石灰、水,這三樣是月球可以給我們提供的。
我們自己需要攜帶的材料有氫氣、氧氣、鋼化玻璃、高強度密封材料。”
白主任先把大致的材料給講了一遍。
“我們的基地肯定要建立在月海中,初定為靜海,首先要挖掘月壤,在地下挖出兩米深。
隨後在挖的坑中紮起鋼筋支架,用石灰澆築,這一步也是最難的,隻有完成了外殼的澆築,我們才能進一步去實時細節操作。
基地模型澆築完成之後,細節方麵需要宇航員來操作完成。
基地總體設計麵積一千平方米,其中包括了一個超過五百平的主基地和配套設施。
基地共有兩個飛船降落口以及一個月麵出入口,供電設施將采用水循環核電站,所以配套設施中,還需要一個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