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爺上前遞上折子,在眾人訝異的目光中朗聲說道:
“兒臣愚見,太子和二哥所言均是真知灼見。。”
標準的和稀泥,康熙有些不確定。難道這個四兒子倒向了老大那邊?老大的心思他知道,但太子一天天的長大,前不久竟然敢扣下救命的金雞納霜。父子感情再深,康熙也有些拿不準,誰知道他日後會怎樣。所以對於胤禔與太子打擂台,他是有些鼓勵的。
“隻是兒臣認為,取二者精華更為合適。皇阿瑪是千古少有的明君,平三藩征噶爾丹,揚我大清國威,您的功績堪比秦皇漢武。
如此,兒臣認為皇阿瑪可蕩平倭寇,同時向神聖羅馬帝國揚我大清國威。昔日成吉思汗曾蕩平歐羅巴騎兵,皇阿瑪比其更得民心,定能更進一層。”
滿朝文武嘩然,平日沉默寡言的四爺,竟然是個馬屁精?
胤禛平日很少開口,但為人做事穩妥,雖然入朝不過五年,但他的在眾人心目中踏實的形象已經定下來了。如今貿然開口,反而更讓人信服。不管滿朝文武怎麼想的,最起碼那一瞬間,康熙忘記了打噶爾丹後空虛的國庫,渾身上下升起了一股無限的滿足。
做臣子的,最基本的素質便是體察聖意。即使看不到皇上的表情,底下也一片山呼萬歲,輪番讚美著皇上的功德。一圈下來,大體意思就是皇上堪比堯舜禹湯,比起那玉皇大帝也差不了多少。
太子臉色有些陰沉,他何嘗不知道四弟的想法有些道理。可舅公已經對他闡明利弊,且大哥一直跟他作對,他怎能附和敵方的觀點?
遺傳自康熙的多疑性格浮出水麵,胤礽止不住的想,難道四弟生出了彆的心思?他先與大哥串通好,讓自己做那出頭的。一計不成,乾脆自己親自上陣了。雖然不太相信,但四弟的所作所為,還是在他心中留下了個疙瘩。。
四爺說完就不再做聲,他明白皇阿瑪的性子,一心想做千古明君。儘管國庫空虛,但他應該抵擋不住這份誘惑。
果然康熙沒再反對,隻是命兵部商討抗倭良策。另外,他命理藩院先行接待那些洋人。開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具體地點、允許販賣的物品以及疏離,林林總總都需要相關官員前去核查。
下朝後,康熙特意留下了諸皇子。等待的時間裡,四爺看著對他頗為冷淡的太子,內心一陣歎息。太子爺樣樣都好,隻是疑心病太重。皇阿瑪是皇帝,可以隨便懷疑人。但太子卻不是,這樣下去誰還肯為他儘心出力。
儘管如此,想起長壽又有著極端控製欲的皇阿瑪,如今他還是不要風頭太盛的好。於是他湊了上去,無視太子的冷臉,將另外一份折子交給他。
“這是弟弟偶然得知的,太子哥哥一心為國為民,想必定會徹查此事。”
胤礽翻下奏,折滿臉不可置信:“此事當真?”
“弟弟何時欺瞞過二哥?倭寇和那些洋人,都在覬覦著大清的富貴。”
再次覲見時,胤礽拋出了新的想法,。嚴明此事還未徹底確定,所以方才朝上不敢直言。康熙掃了下麵的兒子一眼,對太子更是失望,竟然貪墨弟弟的功績。
隻是老四,是如何知道的這些?多疑的康熙,向來是懷疑一切。胤禛依舊板著張棺材臉,情緒絲毫未動。康熙心中的疑惑退下去點,京城什麼樣的人沒有,或許老四真是偶然得知的吧。
“李德全,命大理寺查清福壽膏之事,理藩院那邊暫緩迎接使者。”
沒等政令布置下去,另一則消息傳來,康熙這下總算徹底信了。
“皇上,永和宮的烏雅嬪娘娘暈過去了。”
“恩?”
頂住壓力,李德全慢慢說著:“太醫說,是用了太多的福壽膏。。”
“今個就先到這吧。”
康熙把調解兒子矛盾的事丟到了腦後,立刻宣布擺駕永和宮。
乾清宮前,太子拍了拍四爺的肩:“你且放寬心,此事與你無關。”
大阿哥也過來寬慰,一派兄友弟恭的模樣。等到出宮時,五阿哥攆上四爺的馬:“四哥乾嘛把功勞全給太子,看他那樣一點都不信任我們。”
“小點聲,這可是在大街上。至於此事咱們不用多管,二哥是太子啊。”
四爺特意加重了“太子”二字,太子是國之儲君,也就是未來的皇帝。而他們這些普通皇子該如何做,應當心中有數。
“哎……其實四哥也不比他們差。”
五阿哥小聲嘟囔著,四爺臉色緩和了下。聽到額娘出事,他任何悲傷都無,反倒是有些如釋重負。這正是他預料中的結果,揚起馬鞭,他突然有些想孩子們和福晉了。
額娘出了事,他們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不少吧。
“以後莫要說這話,駕……”
“四哥,等等我啊。”
兩人還不到二十歲,自有一番少年心性。在寬闊的京城街道上跑馬,真是件快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