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 31 章(1 / 2)

國家隊裡,從蘇涼歸隊以來,他也跟著國家隊的安排,正式進入了國家短道速滑隊的夏訓節奏中。

每天上午,他跟著他爹從家裡散步到冬訓中心,跟著開啟上午陸地訓練、下午上冰訓練的循環節奏。

與其他短道速滑隊的選手們唯一不同的是,他每天下午還有一場耗時大約20-30分鐘的花滑隊滑行基礎訓練課——他是領滑的那個。

自從蘇涼的第一堂課在所有花滑隊員們麵前露了一手之後,花滑隊裡再也沒有敢對他的滑行有所質疑的隊員了,而跟著蘇涼真正開始進行每天的基礎訓練時,這些花滑隊的隊員們才驚恐地發現——怎麼回事?明明隻是基礎的滑行練習,為什麼他們居然好像要跟不上了?!

倒也不是每個人都跟不上,而是他們沒辦法跟著蘇涼的口令整齊劃一地跟上他的每一個動作,於是冰場上就顯得他們的動作非常的混亂,以至於一點兒也看不出冰上那麼多正在訓練的人居然都是國家花滑隊的選手們。

願意無他。

蘇涼的每一個冰上滑行的基礎練習動作,速度都太快了!

又快又精準。

就像是最基礎的壓步練習,蘇涼在前頭帶著他們壓步繞圈,蘇涼的那個壓步每一步又長又漂亮的弧線,速度還快到仿佛要在冰上跑起來一樣。

第一天訓練的時候,唯一一個能夠勉強跟得上蘇涼全套基礎訓練動作的人,就隻有姚若愚。

就這,姚若愚已經是梁華生看好的,花滑隊裡目前滑行天賦和實力最強的一個了。

就連梁華生在看完蘇涼的滑行基礎訓練之後,也在心裡明白了,為什麼蘇涼說他以前的教練教訓

他,說讓他彆在冰上跑得跟速度滑冰似的。

而花滑隊的隊員們則對蘇涼的‘基礎訓練’又愛又怕了起來。

愛的是一看蘇涼的水平就知道,這種基礎訓練是真的對於花滑的滑行訓練有效果,能夠幫助他們提升滑行實力。

怕的自然是……

——蘇涼居然管這個叫做‘基礎訓練’?!

誰家的基礎訓練,壓步能夠快到像是在冰上賽跑的啊?而且還每一個動作姿態都準確漂亮,讓人無可指摘。

就離譜。

花滑國家隊的這些選手們也真是第一次受這種‘委屈’,但是正因為蘇涼明明白白擺在眼前的實力,讓他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進步的方向和目標。

這種明確在眼前的方向感和目標感,讓從前不怎麼重視滑行訓練的花滑隊選手們,逐步走上了對滑行訓練的內卷之路上了。

花滑館內,當蘇涼停下了動作之後,冰麵上的花滑隊成員們也跟著停住了自己的滑行步伐。

“好了,今天的滑行基礎訓練就到這裡。”

蘇涼在結束了自己的領滑記之後,又再簡單地跟眾人講了講自己在每一個基礎滑行動作上的經驗,最後跟前來交替課程的花滑隊教練問了聲好,就跟眾人道彆離開了。

結束了花滑館這裡的領滑,他還需要回到隔壁速滑館,進行自己的短道速滑的冰上訓練。

在場的花滑隊的選手們在蘇涼離開前,也紛紛跟他揮了揮手。

這段時間,花滑隊的隊員們對蘇涼早已經沒有了什麼排斥的心理,更多的是‘這個人到底是不是人’的懷疑。

“啊,我以前是真的沒覺得基礎滑行訓練會這麼累。”

“誰不是呢?”

其實最早的時候,花滑隊裡也有人覺得,既然蘇涼的滑行實力這麼強,包括編排步伐等等都非常出色,那為什麼讓他光帶基礎滑行訓練呢?

畢竟能夠進到花滑國家隊的水準,可以說他們的基礎都沒什麼問題了,絕大多數花滑隊的隊員都認為自己需要的是‘提高班’而不是‘基礎培訓班’。

但這段時間以來,由蘇涼帶領的這些魔鬼困難度版本的基礎訓練,才更加深刻地讓花滑隊的眾人認識到,自己在基礎滑行上和真正優秀的滑行選手究竟還有多大的區彆存在。

“誒,說起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覺得,反正我最近幾天覺得,我在跳躍的時候比過去要更輕鬆了,還有我之前節目裡的一套步伐,感覺現在滑起來也更輕鬆了一點。”

“呃,其實我也是。”

“我也……?”

花滑隊裡,不少隊員麵麵相覷,然後再度在心裡感激起了來自隔壁短道速滑隊的那個14歲的‘兼職顧問’來了。

花滑隊的隊員們開始逐漸吃到了基礎訓練所帶來的好處,短道速滑隊這裡,在此前邀請練習賽結束之後的複盤討論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在從哈市回來之前,林國斌就讓人把黑省體育台那兒錄製好的賽事視頻給拷貝了回來,回到國家隊第二天,他就召集了隊內的教練組成員一同進行了首輪的賽事複盤,不僅是國家隊的教練組成員,他把當時參賽的選手也都叫到了會議室裡,一起重新回顧了他們比賽的場景。

安靜的短道速滑隊會議室裡,十多個教練對著四十寸的電視屏幕,一點一點地在回顧當時邀請賽中的每一個細節。

“怎麼樣,你們有什麼看法?”

在預賽決賽的視頻都依次第一輪播放完畢之後,林國斌轉向在場的教練組成員,讓在場的眾人一起說說自己的想法。

“南韓選手的滑行姿態應該比過去又更降低了?”

“這種姿態降低,感覺並不適用於所有選手吧?每個選手的平衡能力不同,它可以適用於單個選手,但是南韓整體向這個滑行方式靠攏,是不是不太合理?”

“不說彆的,南韓的這些選手基本功是真的紮實,看他們的滑行用刃,左右腳內外刃都沒有明記顯的弱點,在滑行用刃上的紮實基礎讓他們在冰麵上能夠更加自如地加速變速……”

“不止是這樣,基礎能力的紮實,讓他們在滑行路線上也有了更多選擇——總的來說,滑行姿態低降低風阻、全麵滑行能力強增強了路線控製和選擇,另外就是南韓的傳統優勢,耐力素質出眾。”

會議室裡,眾位教練你一言我一語的,把南韓的技術優勢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但說完之後,教練組的所有人麵麵相覷——南韓的這些技術,說來說去,終究還是那老三樣,就是基於短道速滑的基本滑行要求,隻不過南韓把這些基本要求算是做到了極致。

可這樣做其實也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存在。

“林指導,南韓的訓練方式我們也知道一點,但是他們的訓練負荷量,未免也太大了一點,這對選手的長期職業發展,其實不太友好。”

是了,南韓在短道速滑項目上的訓練,一向以高負荷著稱,每天都有高強度的訓練,通過高強度的反複練習,自然而然地讓南韓選手有了紮實的滑行基礎,包括他們在1500米項目上的超強耐力,也有一部分取決於此。

南韓那種強度的訓練負荷,當然有利於選手實力的短期快速提升,但是這種強度水平的訓練,也同樣令南韓選手的身體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極容易崩潰。

與此同時,南韓的優勢也在於他們的短道速滑確實是世界頂級的水準,國內的備選運動員基數龐大,這讓他們在有前一代選手倒下時,隨時都能夠有新的梯隊後備成員頂上。

這種割韭菜式的訓練和成長方式,讓南韓的短道速滑項目選手之間競爭激烈,甚至時不時地有負麵新聞傳出,但同樣地也讓南韓的短道速滑確實長時間地能夠處在世界領先實力。

華國的國家隊裡,當然不可能采用南韓的那種訓練模式。

比起短期內的割韭菜式拔苗助長,華國更趨向於對一名選手的長期培養——所以南韓的那種超負荷量的訓練,原本是不在華國的考慮範圍內的。

林國斌擰了擰眉頭,顯然是正在思考先前那位教練所提出的悖論問題——華國隊與南韓的訓練風格是不同的,華國隊確實不可能考慮南韓的那種訓練強度。

會議室裡,教練們在擰著眉頭冥思苦想,邊上如蘇涼、尚飛、孫睿翔他們這些選手,則隻是在邊上安靜地聽著。

直到這會兒,一個冷靜的聲音從選手們所坐的方向傳了出來。

“林指導,我想,我們要避免南韓的那種超負荷量的訓練方式,但是或許教練們一直以來都陷入了一個誤區——滑行基礎訓練,並不等於超負荷量的訓練。”

說話的人自然是蘇涼。

他沒打算多說什麼,國家隊的教練組對於選手們的訓練,是有多重的考量方案的,過去跟著他爹訓練時,他爹也跟他記解釋過許多不同訓練方案的個性化製定難點在哪裡,如果隻讓他說出自己的訓練規劃,他還能夠給出建議,但讓他討論整體選手的訓練方案,他能夠給的建議有限。

蘇涼隻是點出了最基本的一個邏輯陷阱。

很明顯,國家隊的教練組們其實是陷入了邏輯怪圈,以至於完全忽視了這個原本顯而易見的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