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莊戶人家的閨女,出嫁有個包袱皮就不錯了。
富貴殷實的百姓人家,有個兩抬、四抬的嫁妝,也已經相當出彩。
劉氏卻給金花足足準備了六抬嫁妝。
雖然這裡麵好多東西是虛的。
比如裝衣裳的箱子,裡麵的衣裳,都堆得鬆鬆的,底下還放了兩張寬板凳占地方……
再比如說,雖然對老夏家的添妝十分不滿,劉氏還是把這些東西,和另外一些散碎物件湊成了一個箱子,算是一抬,給金花的嫁妝單子湊數。
但總的來說,在同樣家境的同齡人之中,已經算得上相當出彩了。
單純從麵子好看來說,劉氏做得十分地道。
戴家人也對媳婦兒的體麵嫁妝,表示相當滿意。
金花的婚禮,一邊在鎮上酒樓——就是夏有財做掌櫃的那個酒樓——辦了娘家的酒宴,一邊在吳氏娘家村裡辦了戴家的酒宴。
戴家擺了三天流水席,村裡人都可以去吃。
夏家人去了鎮上給金花送嫁,卻發現劉氏和金花的態度都不大熱絡,反倒是朱氏,一邊抱著阿柳,一邊熱情而又帶有幾分小心翼翼地招待著大家。
夏有財對彆的房頭還好,見了四房卻覺得有些壓不住火兒,不過畢竟是金花大喜的日子,他便隻是態度冷冷地走了,也沒有發作。
夏大郎不知就裡,和朱氏一起招呼著客人,偶爾跟夏家人對視一眼,態度也十分謙和親切。
夏家人也不傻,很快就明白了原因,心裡不是不氣憤的。
隻是考慮到夏家人的事,不該讓外人看了笑話,便也沒有當場發作。
夏稻花卻覺得,這門親戚,不要也罷。
人家都沒把你當親戚,你何苦要替人家著想?
隻是,夏稻花畢竟是個小輩,雖然越發受到周氏等人重視,但在這種人情世故方麵的意見,說出來還是沒人願意聽的。
她也懶得自討沒趣。
後來夏家人跟著去戴家的酒席的時候,夏稻花就沒去。
她不但自己沒去,還攔住了梨花和五郎。
菱花這個小吃貨倒是去了。
反正她的目的隻是吃席,倒也無所謂。
夏有田和薑氏兩口子聽說梨花幾人都不去,也理解地點了點頭允了——畢竟梨花和那戴三郎是相看過的,去吃酒席,確實似乎有些不大合適。
劉氏和金花見梨花等人沒出現,還以為梨花是後悔了、嫉妒了,心裡不由得暗爽一番。
母女兩個,反倒把對四房的厭恨、和對添妝的不滿,都減輕了許多。
三天回門的日子,夏金花一臉笑意盈盈,戴三郎也樂得跟個傻子似的。
他對夏大郎這個秀才倒是佩服的。
因為戴家人也不是沒送戴三郎讀書,他卻一看見書本就覺得頭大,始終沒讀明白。直到現在,鬥大的字,還不識得一籮筐。
因此便對能讀到秀才,還打算繼續進學的夏大郎,十分欽佩。
隻是,不知這戴三郎是不是真的有些缺心眼兒,他拉著夏大郎聊天,聊著聊著,竟然幾句話就把夏大郎氣得拂袖而去。
夏有財聽了夏大郎的轉述,也不敢置信。
“金花女婿當真是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