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州郡這個地方,真是差不多年年受災。
隻不過有時候是旱,有時候是澇,從來沒有輕省過。
但中州郡人,卻不知為什麼,依然願意在中州生活。
而且,他們受災後往外跑,似乎都跑出經驗來了,甚至還產生了一些固定不變的逃荒傳統——比如說,他們每個村子往外跑的人,一定要分散開,往四麵八方跑,而不是都往一個地方去。
也多虧了他們有這個傳統。
不然,若是他們一村子、一村子,都僅僅奔著平安郡這個方向來的話,哪怕吉祥縣的地盤再擴大一倍,也裝不下這麼多流民哪!
隨著流民越來越多,王氏又喊了縣裡的富貴人家和商戶,湊在一起,號召大家夥兒要設粥棚。
夏稻花聽了,沉吟許久,最終決定有些話,還是得說一聲。
楊縣令和他夫人王氏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碼事。
自己想到了卻不說,過不去自己心裡這一關。
隻是,還沒等夏稻花把她心目中的好辦法——“以工代賑”說出來,就聽到王氏提起了楊縣令的經驗:
“我們老爺以前在紅石縣的時候,也曾經遇見過類似的情況。前一任縣令因為處置不當,結果流民在城裡鬨事,把那縣令給殺了,還搶劫了城中好幾個大戶。”
說到這裡,就有些人家的女眷不安地動了動,想來是開始擔心自家的安全了。
王氏微微一笑,麵色卻顯露出幾分愁緒來:
“當時我們老爺臨危受命,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平了亂黨。
隻是那會兒,縣裡的大戶,已經有七八成都受過流民的禍害了,幸存下來毫發未損的,也就不到十戶人家……”
王氏鋪墊了一盞茶的功夫,見大家夥兒的情緒都有些緊繃,才把戲肉亮了出來:
“我們老爺張羅著以工代賑,我覺得我們這些後宅女眷,也不能就這樣乾看著。
好歹也得做點什麼,不能讓爺們在前頭孤軍奮戰哪!”
眾女眷點頭稱是,紛紛表示,王氏指哪,她們打哪,絕無二話。
王氏便笑了笑,環視了一下在場的眾人,等到鴉雀無聲,眾人的視線都集中到了她身上,方才緩緩地說道:
“我尋思著,這施粥棚子,還是得建幾個的。
這粥水不能太稀,免得餓死了人,好事反而辦成了壞事;卻也不能太稠密了,吃得太飽了,人又閒著,便容易多生是非……”
王氏說了不少,眾女眷紛紛答應要回去開辦粥棚。
大家夥兒商議定了個大致範圍,規定了誰家的粥棚可以開在哪一片。
省得分布不均,一處粥棚太多,另一處卻一個也沒有。
這之後,王氏提出要平價買入一部分糧食,因為開官倉放糧,是需要請示上級的。京都離得雖然不算很遠,但這一來一回,便又耽誤出去好幾天的功夫。
幾天的功夫,已經足以讓流民中出現餓死的人了。
所以王氏決定,一邊讓楊縣令派差役去京都請旨意,一邊先自掏腰包,跟幾個糧行買些糧食,先頂上。
當然了,價格太貴是不成的。
幾家糧行的女眷不敢吭聲,臉色一下子就都變得奇差無比。
------題外話------
晚安,好夢,明天見。愛你們,(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