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營顧名思義是在京城的西郊,就在離這個莊子不遠的山裡。
不過半個時辰,陸瑾康一行就拖著兩根鐵棍子回來了。
準確地說一根是鐵棍,長丈許,粗如嬰兒手臂,一根則該叫鐵條,也是丈許長度,蘇雲朵看了看,直徑如前世的一元幣大小,一頭尖尖的,也不知是臨時做的,還是本就如此,倒是與蘇雲朵原先想要向陸瑾康借用的工具不謀而合。
隻是陸瑾康的那張臉卻有些臭,待寧忠平看清隨他一同來的還有兩個人也變了臉。
蘇雲朵好奇地看看陸瑾康又看看寧忠平,待她弄明白這兩個人是什麼人時,瞬間就明白了陸瑾康和寧忠平為何會變臉。
一同前來莊子的兩個人中,那位年長些的正是陸瑾康此前所說的孫浩,官拜正四品兵部郎中,為西大營兵器廠的主官。
年輕的那位姓楊,名平治,也在兵部供職,官拜從四品員外郎,為兵器廠副官。
能讓兵器廠的主副官同來,必定不可能僅僅隻是陸瑾康借用了一根鐵條一根鐵棍之故,吸引他們前來的想必正是蘇雲朵這個引水下山的工程。
時已近申初,蘇雲朵所定的那數十棵竹子在彭莊頭一行的努力和張平安帶著人的協助下,已經全部砍了回來,正堆在山穀邊緣。
雖說夏季的白日相對較長,想要完成引水工程,自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浪費。
陸瑾康雖說沉著臉,安排起事情來依然有條不紊。
通竹節不但是個力氣活,事實上也是件技術活,需有人拿起鐵棍或鐵條使勁,自然就得有人扶好竹子,需得雙方配合方才成事。
開始的時候,因為配合不當,不僅沒能通開竹節,還差點傷了人。
好在陸瑾康很快就找到了問題所在,將自己帶來的護衛和莊子裡的這些人手打散了重新組合,再配合時就有了些模樣,不多時就漸入佳境。
經過初步試驗,先用那根帶了尖的鐵條通開竹節,再用粗的鐵棍,可以事半功倍。
於是陸瑾康將人手分成兩組,一組用鐵條先通開竹節,再由另一組用鐵棍擴大戰果。
通開的竹節,由陸瑾康和寧忠平親自帶著人,按照蘇雲朵事先所言,細頭套小頭,一路往上下排去。
在整個鋪排過程中,陸瑾康和寧忠平應該是出於對蘇雲朵的保護,很有默契地選擇了儘可能不將蘇雲朵拉進來。
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倒是毫無壓力地將難題拋給了跟著他們同來的孫浩和楊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