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基本都在二人搞價格戰的時候囤貨了,外頭照常賣布料,買的人卻不是很多,秦朝商人在家撥弄算盤,與兒子說:“前些天走貨如流水,我倒是願意他多堅持些日子。”
兒子笑著說:“可惜不許機器離開秦地,若是機器運到這邊來,價錢還能更低些。”
商人說:“機器非但不能運來,咱家工坊也不用他國之人,最好他們都沒有這樣的機器。”
“那些和布料一起買過來的繡花小書要怎麼辦?”
說起這個商人一下下敲擊桌麵,這些小書是畫的都是繡花圖,是那些書店裡的人上門來賣的,價格也是極為便宜,他為了交朋友買了一箱子,留了十來本給家中妻女,剩下三百多本都帶過來賣,隻是這東西賣給誰?
有錢人家姑娘不耐煩針線,那些個靠買賣刺繡掙錢的人也是窮人,拿不出幾個錢來他不願意賣。
“再等等,你四叔帶著縫紉工坊的貨物快來了,到時候你去接。”
他們這批貨都是衣服,專門賣給楚國的衣服,因為兩地人身形不一樣,還特意請了幾個楚國的老裁縫幫著做了幾個大小樣子。
第三天,這家成衣店開張,賣的是男女衣衫,價格公道,來往買東西的人很多,他們看著衣服做工覺著很新鮮,但是前些天買布料的人太多了,這些□□服賣的不怎麼熱鬨。
商人習慣了日進鬥金,眼下撥弄著算盤竟有些意興闌珊,轉身找了兩隻小頗黎杯子裝在紫檀木盒子裡去拜訪貴人。
他找的人家是大臣中的老好人,姓翁,今年四十多,長得膚白發白,慈眉善目。
商人上門,將東西打開蓋子交給翁家家僮,僮兒將東西呈給翁老,翁老接過盒子捧得遠些,看清裡頭的東西,心裡便生出幾分喜歡。
“老朽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年輕人有什麼事情直說吧,能幫上忙老朽也不推辭。”
“小人家裡做的是衣裳布料的生意,可做衣衫,日六百件,願做兵卒的生意,不得門路,想請大人指點一二。”
“一日六百?”
“正是。”
“你去吧,老頭子幫你問問。”
“……等等。”
“看你長相是秦國人?”
“確是秦人。”
“早聽說秦國多大商人,沒想到一天竟然能做六百衣衫。”
商人出門,便知道此事已經**不離十,他笑了笑,想著日後楚國的兵將盔甲下麵是秦國人做的衣衫不知為何覺得有幾分趣味。
說來秦國兵卒的衣衫由太後的工廠製作,而且秦國內布料在幾樣大機器出現之後都改了低價,他是不願意用這個價格賣才到了楚國來。
商人四弟聽說他前些天和人頂價的事兒說:“這麼一下雖說不傷筋動骨也少賺不少。”
“不虧,不說賣多少,前兩天後街開了家小店從秦商手裡拿貨,賣的是一樣的價錢,卻沒咱家店裡客人多,你說為何?”商人笑道:“這裡的人都認識咱們了。”
“你說的有理,秦國隻有太後家的店賣便宜布料衣裳,再過些日子,恐怕彆家再開店也和後街哪家小店一般了。”
商人心裡一驚,片刻之後,忽而笑道:“我隻占這幾條街有何用,何不再占了這城這國?”
第二天,商人讓年輕俊秀的兒子繡花小書去給大姑娘小媳婦發,交代他:“一條街發個一本就夠了,不要錢,讓他們以後把繡花樣子賣到咱們店裡來。”
“爹,這不吃虧?”
“這書裡的是一門大生意,你去吧。”
商人說話時想到了那兩個來給他推銷繡花小書的人說的話:“這東西便宜啊,就算拿去白送人也不虧。
商人俊秀的兒子推著裝了書冊的倒騎驢去街頭巷尾,手裡搖一搖銅鈴,喊道:“送繡花書了!送繡花書了!”
一個姑娘赤紅著眼睛衝過來,手裡拿著燒火棍子,漂亮的臉上浮著一層戾氣,攔著他說:“帶著你的貨回秦國賣去,以後我織布都沒處賣了。”這姑娘說著眼睛就出了一層潮霧,眼圈發紅。
商人俊秀的兒子停車說:“大姐莫哭,以後繡花吧,我家店也收,你手巧,繡出來的東西我們高價收。”
那姑娘哼了一聲,“我有那個手藝乾嘛做織娘!”
商人俊秀的兒子彎腰從前頭拿出一本書來遞給她:“大姐你看,裡頭是教人繡花的圖。”
那姑娘接過來,翻了翻,咬唇問:“你這怎麼賣?”
“送給姐姐了,不要錢,以後繡花做好了來我家賣。”
“謝謝你!”姑娘把書冊按在心口一陣風似的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