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本事潛力都不弱,在劉毅看來,這天下三分之局一成,未來恐怕這個平衡的局麵不會太短,就算沒有夷陵之敗,劉備能不能活到天下一統的那一天都不一定,老一輩的武將如今也折騰不了幾年了,現在必須考慮十年後,等關羽、張飛這些人老去之後,新一代的將領由誰來接替關羽、張飛這些人。
劉封、魏延、關平在劉毅看來算是未來的佼佼者,至於鄧艾還有那現在還不知道在哪的薑維得再往下推一輩,此外這些將軍們的二代也必須儘早培養,劉毅記得,在曆史上,這些二代們除了關羽的兒子關興之外,其他都比較平庸,恐怕也跟沒有足夠的時間接受相應的教育和曆練有關,畢竟從遺傳上來說,應該是一代更比一代強才對,單純以生物學角度來講,這些人到後來的聲勢及地位,有足夠的條件去優中擇優的去挑選配種的對象。
先天上沒有問題,那二代缺乏人才,恐怕就得從後天方麵來找原因了,甚至包括諸葛亮在內,都沒有培養好自己的後代。
“此人的確頗為乾練,但行事卻頗為極端。”諸葛亮皺了皺眉道。
“這便是你與主公的區彆所在了。”劉毅笑道:“還不擇細流,顧能成其大,山不擇細壤,方能就其高,我們如今是已經是一個大勢力,自然會有不同脾性之人加入,能夠將這些人才能為我所用,而容其弊端,方能成大事,若人人都如你一般性格,卻沒有你的本事,人再多又有何用?若將這些人才都排斥出去,這三分之勢已成,短時間內,天下難歸一統,說句不中聽的話,關羽、張飛這些將軍縱然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待他們老去,何人來支撐?”
諸葛亮聞言笑道:“伯淵似乎將我當成了心胸狹隘之人。”
“若是如此,豈敢與你結交?”劉毅搖頭笑道:“隻是我覺得,如今當重視年輕一輩的培養了。”
“伯淵有何高見?”諸葛亮笑問道。
“其實墨城時我便建了書院,隻可惜,無人教授,我也隻是傳了些基礎數術之理,後來州平兄代我接管,效果如何,倒是不得而知,如今我在新城之中建設了一座新的書院,效果更強,可將一些有功之臣的子弟送入書院就學,再挑一些戰死將士的後代進入書院,一來可鼓舞將士用命,二來也可多培養些將才,一些傷殘將領或是老邁將領可入其中教授兵法、行軍之學,這些事,我此前與你提過,如今書院已經建立,隻等新城建好便可送入其中。”劉毅笑問道。
這件事,是他在思索推廣紙質書籍時想到的,既然如今不適合推廣,倒不如借著書院的由頭先做起來,等日後時局穩定了,完全掌控了話語權,再將這些東西全麵推廣出去。
諸葛亮聞言點點頭道:“如今我軍正是立業之時,軍中許多將領確實對家中子弟疏於管教,如此做法,卻也合適,我已與主公商議過此事,確實可行,隻是那新城之中的書院……”
看向劉毅,目光中帶著幾分問詢,劉毅做的東西,不會是表麵那般簡單,對此諸葛亮也有些期待。
劉毅默默地點點頭,他明白諸葛亮的意思,問問風水如何嗎,簡單來說,是否有學習方麵的增益能力。
“如此甚好。”諸葛亮點點頭,他現在還沒有後代,也可以讓其他人來試試成效。
如今考慮這個事情其實有些太早,畢竟關羽、張飛這些老一輩將領還是春秋鼎盛之時,年輕一輩中的關平、劉封、魏延這些人也都開始嶄露頭角,如今的劉備,正是麾下人才最為鼎盛的時候,但諸葛亮覺得劉毅這個長遠打算也沒錯,連他自都不確定這三分天下的格局,最後是否能夠如他隆中對之中所言一般,成功興複漢室。
“宴會已經結束。”諸葛亮看著遠處開始往外走的士人,對著劉毅道:“伯淵隨我來。”
“何事?”劉毅愕然道。
“主公相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