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是魏延領兵距離自己不足十裡的時候,才察覺到魏延的人馬抵達,這讓楊柏有些錯愕,但至少還沒有蠢到家,連忙命人擺開陣型,準備接敵。
他這邊大半天也不過走了二十來裡,魏延卻是用了兩個時辰,便與之對上,雙方在行軍上的差距已經是一目了然,等魏延帶兵與對方接陣之時,楊柏的陣型還沒有排好。
按照常規,雙方應該先派人前來叫陣,說上一些場麵話,比如你們不該過來打我們,此乃不義之師,這邊回一句打的就是你,雙方談崩,然後開戰,對於這些戰場禮儀,楊柏做的倒是不錯,也派出人來準備跟魏延交涉交涉。
不過魏延既然已經探聽出對方的虛實,此時自己軍中將士一路奔波,若此刻停下來跟對方廢話,那士氣必然受挫,而且體力也不及對方,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魏延此來可不是跟對方討論戰場禮儀的,在雙方對圓的瞬間,毫不猶豫的發動了衝鋒。
那楊柏派出來的人還沒停下,便見對方浩浩蕩蕩的大軍直接殺過來,嚇得腿都軟了,忙不迭的調轉馬頭便想往回跑。
兩軍對陣,講究的就是一個氣勢,楊柏帶領的漢中將士雖然人多,但雙方根本沒看清楚對方有多少人,魏延已經率先衝上來了,眼見對方這般生猛,士氣上在一開始便被魏延壓製住了,楊柏有些慌亂的指揮弓箭手朝著對方後陣放箭,稀稀拉拉的箭雨,並未造成太多的傷亡,魏延已經率領著人馬殺過來了。
為了能夠將己方的士氣發揮到最大,魏延更是親自上陣衝鋒,一馬當先便揮舞著大刀帶著親衛先行殺過來,手中長刀一卷,便帶起一片淒厲的慘叫聲,四周漢中將士哪見過這般生猛的人,加上楊柏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輕易地便被魏延在軍陣之中撕開一道裂口。
後世很多人覺得,戰場上,排頭兵是最倒黴的,每每作戰,肯定是最先被攻擊的一方,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排頭兵一般在戰場上並不那麼容易被擊潰或是戰死,因為前方陣型一亂,後方的長槍手、弓弩兵基本就亂了,容易造成嘩變。
而且兩軍交戰,一般是弓箭手先行互射,這射出來的箭簇是拋物線,一般不是對著排頭兵去的,而是落在敵陣後方。
而且排頭兵關乎著保護後方的責任,一般都會挑選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來擔任,新兵就算你想去都輪不到你,而且這些人的裝備一般都是軍隊中最好的,為的就是能夠扛住敵軍的猛攻。
但也因此,一但前排的將士被擊潰,很容易就能造成整支軍隊的潰敗。
所以,魏延這個口子一撕開,對於漢中將士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後方緊隨而至的精銳迅速將這個口子撕大,並不斷往開撕扯,那楊柏坐鎮中軍,第一時間並沒有迅速做出合理的布置,這個時候將領的能力強弱就體現出來了,一般有著足夠經驗和應變能力的將領,這個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立刻命令親衛去把那口子堵上,而楊柏並沒有這般做,而是讓部隊後退,意圖重新站穩腳跟再跟魏延決戰。
隻是一個沒有外來力量壓迫情況下,都得花老半天才能整好隊形的武將,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做到這一點跟癡人說夢有什麼區彆?
而且魏延已經殺入了陣中,怎會讓他輕易重新整理軍陣?
最重要的是這麼一退,原本就沒什麼士氣可言的漢中將士,軍陣在楊柏的指揮下直接開始潰亂了,原本楊柏對軍隊的掌控力就不是太強,這種情況下讓將士們後退,那基本跟找死沒有區彆了。
魏延看出了對方的意圖,心中大喜,也沒有繼續深入,而是帶著親兵彙合了後來衝殺進來的部隊,迅速將敵軍前部擊潰,而後驅趕著前部去衝擊對方後部吧兵馬,這種事情,一般在戰場上很難做到的,但楊柏卻給了魏延這個機會。
結果就是楊柏剛剛退出一些的部隊還沒來得及重整,便被自己前方潰敗下來的部隊給衝的七零八落,魏延率領人馬在後方,也不急著強攻,而是讓人排開弓箭手,不斷向對方後陣射擊,魏延則親自率領兵馬來回衝突,將對方的陣型衝的更亂。
潰敗,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了,楊柏接連斬了十幾名潰兵,也無法阻住頹勢,再加上到現在他還沒弄明白魏延到底帶來的多少兵馬,隻覺得四麵八方都是敵人一般,自己心裡也生出了慌亂的情緒,開始跟著潰軍一起逃。
兩千人馬想要全殲八千大軍,那自然是不可能的,魏延也沒準備這麼做,但那楊柏的帥旗魏延卻是看的分明,也不理會其他潰兵,帶著人馬看準了楊柏帥旗的方向便是猛追。
那些漢中潰軍此刻哪有心思去保護楊柏,魏延追來,隻顧亡命奔逃,楊柏和他的帥旗便這樣暴露在魏延眼前,被魏延帶著人馬很快追上,一場並不激烈的戰鬥之後,魏延親手將那楊柏自馬背上擒獲,又帶著人馬追殺了一路,見對方已經四散奔逃,方才拿了楊柏,收兵返回沔陽。
一場大戰,從接敵開始到對方潰敗,前後不過一個時辰的時間,等魏延收兵回城之時,天色還未完全暗下來,這場勝利,也徹底影響了張魯一方對劉備軍的判斷,也為劉備入主漢中奠定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