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為何能這麼肯定這是培養太子的方法呢?因為他本人如今身上的官職之一就是太子賓客,李亨剛被封為太子的那兩年李隆基也是有過真心想要培養李亨的時候,於是便讓賀知章給李亨做了屬官,目的就是讓資曆高的賀知章輔佐太子。
雖說隨著時間推移,這兩年李隆基對李亨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賀知章這個太子賓客也成了有名無實的官位,可賀知章可沒忘記當初李隆基為何要讓他擔任太子賓客。
由己推人,賀知章立刻明白了張九齡的意思。
賀知章沉思許久,視線輕巧地從張九齡身上移到了李長安身上。
卻也沒有立刻下決定,而是打算等到七月再說。
從張九齡的口中李長安似乎料定了七月會發生大事……反正他本來也是打算今歲臘月離開長安回鄉,再等一等也不遲。
李長安與張九齡二人卻不知道賀知章心中所想,二人正在討論往後該如何治理山南東道。
山南東道,領荊、襄、鄧、唐、隨、郢、複、均、房、峽、歸、夔、萬等州,位置在秦嶺以南,長江以北「1」,如今改州為郡,所領的轄地則為南陽、上洛、安康、淮安、武當、房陵、襄陽、漢東、富水、竟陵、江陵、夷陵、巴東、雲安、南淮、南賓、武陵,共十七個郡。
裡麵有不少郡名字李長安就耳熟能詳,山南東道的地理位置可以說相當優越了,水係發達,地勢不能說全部平坦,可大部分也都比較平坦。麵對北方的衝擊,更是有襄陽可守,宋元時期,宋據守襄陽六年,三國時期更是圍繞荊州爭霸,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
更是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占據交通要塞,商業發達。
既然有優勢,那就要發揚優勢,李長安早就做好了規劃。
張九齡也有意讓李長安主導,他看著麵前擺放的山南東道地圖,並不先出聲,而是等著李長安安排。
“第一步得先種地,民以食為天。”李長安圈出了山東南道北方的平原和丘陵,“先從江陵抽調農吏帶著安素稻的稻種先在平原地區推廣新稻種種植。”
安素稻在裴素這幾年的改良下已經從第一代占城稻變成了兼並一年兩熟、矮稈抗倒伏、高產的第三代稻種,山南東道水係發達,很適合種水稻。民以食為天,後續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商業,都需要先滿足百姓吃糧需求才能再進一步進行產業升級。
張九齡很認同李長安的話,他捋著胡須道:“裴芸在漳縣辦了一個農校,專門培養農吏,如今已經有一百二十餘粗通農學的農吏,勉強可以每個縣配備一人。”
“太少,還得再擴招。”李長安道,“三年內,要滿足每個村配備一個農吏。”
種地也是一項技能,有人技能等級高,知道該怎麼施肥怎麼除草,遇到蟲害該怎麼辦,這種人種的地糧食產量就高。可還有的人技能等級低,就隻知道埋頭出力,這種人種的地糧食產量就低。
後一類人並不是不想知道怎麼才能把地種好,隻是他們有心學習卻沒有老師教導。
種地好的人會心想我祖祖輩輩總結出來的經驗憑什麼教給你,種地差的人又拿不出錢來學技能,他們要是有錢早就不種地了,所以農吏的設立就十分有必要了。
必須得官府領頭組織人手,把種地的各種技巧都給總結到一本書上,然後再由老師免費進行教導,這樣農民才能學到本事,糧食的產量才會更高。
原來是平均等級十級的百姓種等級十級的種子,李長安現在想要更多的糧食,隻靠裴素將糧種的等級提升到五十級隻能將糧食的產量提高五成,而糧種的等級想要再往上提高就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了。
所以李長安還需要種地的百姓平均等級提高,隻要百姓的平均水平提高到三十級,那糧食產量還能再往上提高三成。
當然提高糧種的等級和提高百姓的平均等級成本肯定不一樣,不過如果算上在教百姓種地技能的同時,還可以順便教他們識字,再順便教他們一點要知恩圖報,李娘子滴水之恩他們要湧泉相報,這就很值得了。
“農校要擴招,今明兩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種地。”李長安道,想了一下又加上了一句。
“然後可以再修一修襄陽城的城牆,提供就業崗位收納流民。”
張九齡此時才發出疑問:“修襄陽城的城牆?”
對李長安口中所說的提供就業崗位收納流民這些話,張九齡經過這數年的相處已經知道了什麼意思。
從前朝隋朝時期天下的流民問題就很嚴重,一直到本朝,流民問題依然很嚴重。這些流民寧可不分土地也不願意承擔稅賦,很是讓官府頭疼。
這麼多年來也一直沒有人能想出好辦法讓流民自願加入戶籍,直到李長安在漳縣大興土木,不用徭役而是改為雇傭工人以後,漳縣的流民才紛紛又有了身份——做工需要戶籍證明,做工的工錢遠高於每年繳納的稅賦,利大於弊,流民自然就願意擁有戶籍了。
這個方法唯一的要求就是官府需要有足夠的錢給工人開工錢,這倒不是什麼大問題,江陵這五年的積累富得流油,庫房裡堆滿了糧食和銅錢,足夠支撐幾個大型工程實施了。
隻是張九齡不太明白李長安為什麼要修襄陽城的城牆。
在張九齡看來應當拿錢在山南東道境內興修水利,防止未來幾年有洪澇災害才合適。
修城牆……襄陽城位於大唐腹地,若是敵人都達到了襄陽,豈不是說明洛陽長安都淪陷了?
如今國力尚盛,這怎麼可能呢。
李長安卻隻是幽幽歎息了一聲:“防患於未然嘛……而且上年已經下了大雨,今年應當不會再有洪澇雪災了。”
畢竟萬一李隆基有個什麼騷操作,洛陽真守不住了,那就真得守襄陽了。雖說李長安覺得洛陽在她手中經營幾年就能變成她的洛陽,可大唐畢竟還是李隆基的大唐,李隆基腦子一抽還真不一定能弄出什麼事來,畢竟曆史上他的腦子就是那麼抽。
方案一就是守住洛陽,兩都守住一都,她名正言順在洛陽舉旗收複天下。方案二,若是洛陽守不住,那就守襄陽,再伺機光複兩京,隻是這樣戰線就不得不被拉得更長了。
至於今年沒有大雨大雪,李長安還真不是亂說。
沈初牌天氣預報告訴她:天寶元年,是冬無冰。
張九齡聽著李長安語氣堅定,也就沒有再說什麼,畢竟他是輔佐李長安,到底還是李長安說了算。
“再招募郡兵,剿匪。先招收五千郡兵,而後再招幾萬的臨時兵”李長安又提了一項。
如今府兵製已經廢除了,募兵製實行,監察使雖然不能如節度使那麼光明正大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可借著剿匪的名頭招募幾千郡兵再加上一兩萬不在編內的臨時兵也不算僭越。
“臨時兵?”張九齡又聽到一個他不明白的新詞。
李長安理直氣壯:“這部分人不用上報朝廷,因為臨時兵隻是我們目前需要剿滅的盜匪過多,郡中原有的軍隊不夠用所以臨時花錢招募的將士,並不是正式的將士。”
張九齡看著李長安,眼神中滿是迷茫。
招兵還有臨時兵一說嗎?
或許是李長安太過理直氣壯,所以最後張九齡也沒有再說什麼隻是應了下來。
該說的事情都說完了,李長安這才離開賀知章的府邸,張九齡沒有離開,他是來拜訪老友,自然要好好暢聊一番。
在旁人看來,隻是喜歡和詩人交朋友的壽安公主來拜訪詩壇名宿賀知章,卻恰好碰上賀知章招待舊友,所以沒過多長時間就識趣離開了,而張九齡,與老友相聚,則是從早待到晚,一直到宵禁之前半個時辰,才離開賀知章府上。
這個旁人,特指小心眼的李林甫派來跟蹤張九齡的人,直到張九齡返回驛館,此人才不再尾隨張九齡,三繞兩繞,身影沒入平康坊右相府中。
張九齡並沒有在長安待多長時間,他的舊友除了一個賀知章,其他的老友都被貶到了地方上,長安中的新麵孔都是李林甫提拔上來的人,張九齡看著便心生厭惡。
李隆基也沒有再召張九齡入宮,隻是給張九齡賜下了流水一樣的賞賜來表示看重。
第三天,張九齡就帶著新的任命離開了長安城,連一件賞賜都沒有帶走,依舊是一人一馬一書童。
李隆基得知後也隻是歎了口氣,吩咐人將那些賞賜送到襄陽監察使府。
二月末,李白請求辭官雲遊天下,聖人應允,賜金放還。
李長安沈初與賀知章商量了一番,打算辦一個宴席為李白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