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
一道身影從鼓樓東大街的某條胡同角落一閃而過。
蘇木早有計劃,辦完了事兒沒有回家。
而是直奔雍和宮附近的那個曉市。
這邊的曉市也挺知名的。
規模幾乎跟德勝門的曉市並駕齊驅。
京城早些年的曉市有南北之分,建國前後又有東西之彆。
其中的南曉市,最初是在崇文門外藥王廟西、半壁街以南附近,建國後移至現如今的東西曉市街。
也是蘇木常去的東曉市。
它既是早些年的南曉市,又是現如今的東曉市。
而西曉市起初在德勝門外橋東的北河沿兒上,現如今的位置,據說就在醇王府西牆外段家胡同附近。
北曉市,就是雍和宮附近這個。
其實京城的曉市非常多。
在物資匱乏和計劃經濟模式下,老百姓有‘自我調劑易貨’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會有市場。
但曉市之所以被稱為鬼市的原因,除了破曉即散外,另一層含義就代表著‘隱蔽’。
除了周邊附近居住的人們外,也就是通過同事、朋友、親戚等私密關係口口相傳獲取消息來源。
所以隔遠一點,聞其名不知其位的情況居多。
蘇木知道東西南北曉市的‘典故’,還是托了行業的福。
‘板爺兒’圈裡同行,可不像蘇木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整天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稱一聲‘京城通’不為過。
耳邊聽著各種消息,再經過蘇木自己腦海中對信息的去重、排列以及彙總,得出準確的結論。
過程雖然有些複雜,但結果卻相當準確。
從一開始翻牆入戶,到最後蘇木從那個獨門獨院離開,前後不足二十分鐘。
效率驚人。
從翻牆走人到來到雍和宮附近的北曉市,也用了差不多二十分鐘。
這還是蘇木暢意奔跑的結果。
來到北曉市,蘇木第一眼就有點失望。
接著,便從心底湧出一絲期待感來。
雍和宮這片的曉市,其規模遠比東曉市差的多。
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北曉市和西曉市不僅每周聚集兩次,且還延長了一個小時的原因了。
市場所需嘛。
曉市的存在,建立在老百姓供需訴求的基礎之上。
從商業角度理解,老百姓的供需,就等同於商家的利潤。
當利潤達不到商家心理,那麼能采取的傳統手段,就是增加經營周期,也就是每周從一次變成兩次,每次從三點開始改成兩點開始……
而商家利潤在無法增加商品種類的情況下,除了延長經營周期,還有一個途徑,就是提高客單價。
也就是說,蘇木第一眼分析之後,便篤定這裡的物價要高於東曉市那邊。
這就是商人的洞察力。
找了個沒人的角落,蘇木拎出他的曉市專用大麻袋,一頭紮了進去。
曉市的氛圍,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讓蘇木倍感親切的地方。
原始落後,好麵兒又糾結。
秘而不宣的砍價方式避開了價格信息透明化。
好麵兒又缺乏經驗的那群可愛的‘客戶同誌’們,
更是給了蘇木‘見人下菜碟’的底氣。
一群無法遮掩對物資渴求的客戶,遇到了身經百戰能夠將坐地起價融入骨髓的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