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了近兩個多月的項目,再次啟動,仍是迅猛得一天一變。
金嶼人工島作為南海隧道服務區,天生具有臨海看橋的優勢。
當跨海大橋完成了環形匝道建設,要進行收尾的橋塔烽火台對接時,國家派來記錄、采訪的記者們,便彙聚到了金嶼海蚌一般的觀景台。
長浪人工島的對接,象征著跨海大橋從立安港不如深海。
而金嶼人工島的對接,象征著跨海大橋終於抓住了遙遠的寶島。
意義非凡的橋塔對接工程,在觀景台欄杆後麵數台攝影機注視下,於早上六時準時動工。
趁著和煦溫柔的海風,艱苦建設了近十四個小時,才將那座重要的烽火台,對接到金嶼人工島上。
海洋昏黃夜色中,整座島嶼燈火通明,還有光線極強的探照燈,照亮整個施工現場。
彎曲對稱的環形匝道,仿佛是烽火台下蜿蜒的階梯,循著點點火光,鋪在了深邃的海洋上。
這座鐵灰色的跨海長城,終於完成了海平麵以上的所有工程。
等待著它的,是海平麵以下,漫長艱難的隧道沉管深挖、安裝。
普通民眾一覺醒來,便被南海隧道跨海大橋圓滿完工的消息炸得心花怒放。
橫跨南海海峽,可供車輛、高鐵快速穿行的隧道,跨海橋階段隨時可以暢通。
隻要政府開放通車,他們可以毫無阻礙地從立安港開車到南海!
這種前所未有的刺激體驗,推高了南海隧道的關注熱度。
任何新聞裡,都能見到南海隧道完整示意圖,那道彎彎曲曲的通道,亮起了立安港-長浪、金嶼-寶島兩段,好像兩隻手,即將在南海握住對方。
金嶼人工島的跨海大橋對接,顯然比長浪人工島對接工程更震撼。
當完整的新聞配圖出現,所有人都期待著能夠登上金嶼人工島的寬闊觀景台,去看一看溫潤如珍珠的島岸邊,氣勢如虹的跨海橋。
更令人詫異的,是新聞專題采訪。
總工程師翁承先,在談論金嶼人工島與跨海大橋對接工程時,沒有回避金嶼發生過的問題。
他說:“金嶼人工島對接,比計劃晚了兩個多月,因為在設計過程中人工島和橋梁出現了不匹配的誤差,所以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彌補這個錯誤。像大家看到的環形匝道,最初的設計之中是不存在的,它盤旋對稱的花型,是這個錯誤帶來的美麗結果。”
做項目工程的,總會輕描淡寫遭遇過的困境。
一切塵埃落定,回首金嶼人工島焦頭爛額的改圖、測算、重置方案,也不過是浩瀚海洋裡的一朵浪,拍在島嶼上,留下了濕潤的水澤,不足掛齒。
觀看者欣賞著金嶼溫柔海岸線,讚美著偉大建設者隨機應變的超強能力。
視線落在配圖中,圓潤溫柔的“錯誤”上,見到了翁承先最後的感謝。
他說:“這次非常感謝建築師殷以喬的協助,更希望未來立安港綜合旅遊區,能夠給整片南海增添不一樣的風景線。”
這句感謝沒有說殷以喬幫過什麼忙,足夠觀看新聞的人震驚錯愕。
他殷以喬是立安港綜合旅遊區的建築師,又怎麼合南海隧道的總工程師扯上關係了!
網絡永遠不缺偵探、挖掘家、好奇寶寶。
隻要有疑問的地方,必定有回答。
“因為律風啊!他是殷知禮的徒弟,也是殷以喬的師弟!”
“對!之前看殷老先生在寶島做檢測,律風都是全程陪同的。”
“不不不,其實更早之前殷工就陪律工到處跑了。烏雀山大橋地震時候,網上還發過他們一起去烏雀山的照片。”
令人震撼的跨海大橋新聞,背後是簡單的師兄弟情誼。
好像殷以喬這個著名建築師,成為了國家設計院的編外成員,隨時隨地能夠幫忙解決各種問題。
一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回國開展設計建設。
殷以喬的足跡,已經從今澄市走向了立安港。
任何人隻用稍稍查一下律風的設計作品,就能見到殷以喬相伴的身影。
很難不叫人感慨,殷氏師兄弟的親密關係。
他們兩個人從英國歸來,攜手建設祖國的美好畫麵,總是透著社會主義陽光普照的光輝。
再加上立安港博物館那座形似燈塔的地標,夜夜亮起引航燈光,照亮跨海大橋前行的道路,足夠令網友們多愁善感。
有你的地方必然有我的影子,哪怕深入南海也沒有關係,反正有南海隧道總工程師親自蓋章謝謝幫忙。
他們什麼都不知道,也能從“燈塔南海橋”“共赴金嶼島”裡腦補出淒美兄弟情。
今天的網友也在為有誌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的絕美景象落淚。
當晚的新聞,他們期待已久的航拍視頻如約而至。
燈塔亮起指引前方的光芒,照耀遠方海麵。
鐵灰色橋梁從繁華城市深入漆黑海域,高速公路特有的昏黃,溫暖了冰冷的海洋。
它站立於夜晚,在俯視的視野裡一往無前。
黑夜與白晝交替。
朝陽跳出海麵,穿透六方三角窗棱。
陽光灑在人工島烽火台上,點燃了南海將要破曉的輝煌。
雄偉輝煌的跨海橋,瑰麗溫潤的人工島,在航拍之中穩穩立於波濤洶湧的海麵上,等候著全線貫通的那一天。
哪怕所有人都清楚知道——
關鍵的海下隧道還在緊張建設,遠遠不到宣布南海隧道成功的時候。
可他們仍舊止不住滿懷激動的讚美。
因為,跨海大橋迎著太陽升起,好像迎著新的希望,看得他們心緒激昂。
這是隻有中國能夠建成的跨海大橋。
它矗立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上,成為了中華民族留在祖國大地又一項波瀾壯闊的印跡,將會陪伴中國邁步下一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