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疑問,導致了今天會議室爆滿的局麵。
還有不少員工沒法親自到場,紛紛在聊天群裡圈親切友好的馮主任,發出“給我錄個像”“幫我提個問”的呼聲。
於是,會議現場人有了,錄像有了。
馮漢林的筆記本上,還認真記錄了幾個值得一提的問題,就等著律風解說完,挨個提問回答。
“感謝各位的到場,那麼接下來我先闡述越江橋的設計理念。”
律風的開場,直接又簡潔。
會議室在他清晰的聲音裡,重回安靜。
PPT上的內容,在場的人已經看過了無數次。
然而,當律風說起越江橋的概念時,他們還是隨之翻動了手邊的紙張,跟隨設計師一起,回顧越江橋的信息。
對律風來說,這是一場麵試。
對橋梁分院來說,這是一場計劃之中、本就該有的交流。
他們手上的會議材料,印滿了越江橋的設計原理、越江數據,還有原封不動打印出來的《越江橋采用曲水灣大橋三角鋼型支撐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曲水灣大橋是橋梁分院的驕傲。
設計署名“國家設計院”五個字背後,是他們橋梁分院一百多位設計師、工程師,兩千五百個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奮鬥。
經曆過的人,能夠銘記這段時光一生。
沒經曆過的人,聽著這些過往也會覺得與有榮焉。
最初,他們得知偏遠地方小公司的設計師解決了三角鋼型支撐普適性問題,對越江橋充滿好奇的同時,也充滿了不甘心。
好像自己精心養大的孩子,被彆人領走了似的,心裡升起憤憤不平。
可是現在,他們坐在橋梁分院會議室,親自見到這個年輕人時,心裡最後的憤憤不平,都消失得乾乾淨淨。
害,律風都來應聘了,以後都是一家人,怎麼看怎麼親切!
親切的橋梁院員工,連聽PPT都聽得格外專注。
會議室裡回蕩著律風的聲音,台下翻閱資料、落下筆跡的輕微響動,像極了和諧美好的抒情曲,陪伴著律風講完越江橋。
一雙雙眼睛聚精會神地看過來,帶著律風熟悉的眼神。
律風在這樣的地方,感到輕鬆又愜意。
他不用采取什麼戰備狀態,更不需要提防被人打斷。
自由自在的用中文闡述自己對越江橋的設計,再沒有迎合外國專家換成英語的必要。
這種舒適的表達,律風很久沒有感受過了。
好像回國以後,他每一次解說闡述都要做好甲方無禮發言的準備。
然後,獲得同行人員“脾氣不好”的點評。
律風慢慢說完越江橋,鼠標輕點,就結束了越江橋的部分。
他說:“接下來的橋梁設計,都隻是我的概念作品,介紹會稍微短一些。”
此時,有人舉手問道:“你其他的橋梁設計,也是采用的三角鋼型支撐嗎?”
律風耐心極好的回答道:“不是。”
他點開花費一周時間趕工的橋梁模型,認真回複,“它們是我參考了其他橋梁,製作的設計模型。”
不是三角鋼型支撐,在座的人顯然有些興趣缺缺。
參考其他橋梁?
設計出來的模型,恐怕遠遠比不上越江橋的解說有趣。
然而,律風的PPT畫麵一換,嶄新的橋梁模型出現在屏幕上,立刻勾起了他們全新的好奇。
懸索橋、斜拉橋、連續梁橋。
三座大橋鋪滿了幕布,律風並沒有選擇浪費聽眾時間,直接將三項概念作品列在一起開始解說。
“這三座橋梁,都采用了國內最頂尖的工程建設技術。”
律風的紅色光亮,指在橋梁上,一一講述起它們的來源。
“懸索橋,參考的是深穀大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橋麵設計。”
“斜拉橋,參考的是十行山大橋索麵鋼桁梁專利技術。”
“連續梁橋,則是我在研究了宇川特大橋之後,嘗試分析了超高鋼圍堰的技術難度,設計出來的模型。”
他並沒有打算詳細闡述這些概念,隻是坦然直白的解釋道:“都是一些構想中的概念創作,我還沒有選定適合場所進行具體的調查研究,大家可以隨便看看。如果有機會,我再繼續完善它們的詳細參數。”
作者有話要說: 勉為其難算是12.11的更新了!
周六我會努力多更新的!快完結了我可以!我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