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 吃瓜看戲(2 / 2)

吳嬤嬤也笑道:“今年雨水比往年少,自然瓜果更甜!昨兒個莊子上的人過來,說是天天有人跑到莊子外頭守著,一聽說有瓜熟了,就買下來拉回去呢!因著要先留足府裡吃的,都不夠賣!”

不管在什麼年代,除非有災荒,否則的話,種植經濟作物都比種糧食掙錢。平王府幾個莊子,以前各個莊子上都是種不同的糧食,瓜果蔬菜之類的一般隻滿足王府和莊子上的需要就行。但是近些年一直風調雨順,王府年年糧庫都屯滿了新糧,每年光是將舊糧清空換新糧都要費不少功夫,還有許多糧食都是直接賣給京中的糧商,一年下來,收益其實很一般。

顧曉卻是之前就問清楚了各個莊子上田畝的情況,然後就叫在保證糧食產量的情況下,多種植瓜果。京中富貴人家多的是,這些東西隻要品種好,不怕賣不出去,可比賣糧食劃算多了!像是到了冬天的時候,莊子上也可以種洞子菜,同樣代表著大筆的收益。

西瓜自從進入中原之後,就經過了不知道多少次的選種改良,傳到如今的西瓜大概含糖量比後世也就略差一些,已經是紅壤黑籽,口感脆甜,無非就是皮比較厚。這也是難免的事情,以如今的運輸手段,那種皮薄易開的,運輸起來損耗就會很大,還是這種皮厚且硬的,才容易運輸和儲存,而且瓜皮也能當菜吃。像是神京這些西瓜,一般儲存個兩

三個月不成問題,可以從夏天吃到快入冬。

今年西山幾個莊子上種的瓜果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品種,前一陣子端午節,莊子上第一茬的西瓜甜瓜熟了,顧曉給娘家那邊的節禮除了粽子之外,就給添上了西瓜和甜瓜。隆安侯夫人怕顧曉吃虧,回頭就叫人也不打侯府的名號,去莊子上買了幾車,再到處一送,顧家一乾親戚就知道,王府莊子上今年種出的西瓜和甜瓜口感不錯。這些人家都是不缺錢的,以前都是直接從市麵上采買這些瓜果,很少有自家種的,今年瞧著王府莊子上的瓜果價錢實惠,乾脆叫采買隔幾日就去莊子上買一批回去。

今年算是親戚捧場,以後名聲就能徹底打出去,等以後種的人家多了,再縮減一下種植麵積,該種其他品種便是。像是出瓜子的打瓜就可以多種一些,向日葵也是一樣,瓜子儲存運輸起來可比瓜簡單多了。

吃瓜的時候,有點八卦圍觀,那就再好不過。聖駕已經去了南山行宮,半個朝廷也跟著出動,隻留下一些需要經常坐衙,沒法跟著去的。留在京中的各家日子該過還得繼續過,然後這大熱天的,就鬨出了一樁大新聞出來,直將吃瓜群眾們的視線都給吸引了過去。

這事一開始就鬨得挺大,因為時隔多年,竟然有人敲響了登聞鼓。

登聞鼓這玩意可不是衙門外頭那個鼓,那個鼓其實是給衙門辦公用的,用來通知官吏上下班,偶爾也用於審案,升堂了,敲幾下,通知人來圍觀,叫做升堂鼓,退堂了,再敲幾下,就是退堂鼓。

登聞鼓這玩意卻是放在皇宮門口的,也就是說,你就算是有天大的委屈,也得先跑到皇宮門口來,才有機會敲鼓。這就勸退了九成九的人,這年頭又沒個飛機高鐵什麼的,多大的冤屈值得你千裡迢迢跑這一趟啊!甚至哪怕是京城附近的人,想要跑一趟皇城,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你要喊冤,也得逐層上告,不可能一開始就準備告禦狀,所以,在此期間,各級官員都會非常默契地通過各種手段,打消原告想要越級上告的心思,以免牽連自身。你就算是能越過這重重障礙,跑到了皇城,那皇城門口那些侍衛,難道都是擺設嗎?隨隨便便能讓你進來?

本朝上一次敲響登聞鼓還是開國那會兒,有人狀告當時的某位將軍殺人父母,奪人-妻子,這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直接湊

齊了。那位將軍的政敵支持那人跑到皇宮門口敲響了登聞鼓,最後那位都已經被封爵了的將軍直接被奪爵處斬,很是將一乾開國勳貴嚇得老實了一陣子。

如今登聞鼓再次被敲響,很是將京中一乾權貴嚇得不輕,紛紛自查自家是否乾了什麼壞事,叫人抓住了把柄。至於打聽什麼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人敲了登聞鼓之後,訴狀便會被封存,直接送到禦前,等待聖裁。誰敢在這期間泄露了消息,那都以泄禁中機密論處。

訴狀送到南山行宮,聖上瞧見之後,便是勃然大怒,命有司徹查。

然後,大家才知道,這居然是一樁科舉舞弊案。

自科舉盛行以來,對於科舉舞弊的處置幾乎是越來越嚴,畢竟,對於寒門子弟來說,科舉幾乎是唯一的一條晉身通道,再出現舞弊現象,絕了寒門子弟的上升通道,這些讀過書,有一定政治素養的人真要是反對起朝廷來,也是一樁麻煩事。何況,朝廷也不能真如同之前一樣,叫人壟斷科舉,以至於在朝堂上結成朋黨,威脅皇權。

這回一聽竟是科舉舞弊案,說的是去年秋天的鄉試舞弊,要知道,幾個月前,殿試都已經結束了,涉及到的舞弊者說不定都已經通過了殿試,正式入朝為官了。結果下頭竟是遮掩了大半年,一直到如今,才被一個落第秀才的書童揭了蓋子。

那書童說是書童,其實自幼與主家少爺一同長大,一起讀書,與兄弟無異。他資質不佳,就跟著主家少爺做書童,做長隨,對主家是忠心耿耿。

據那書童所說,自家少爺才華橫溢,是當地有名的神童,都說之前鄉試必中的。但這也罷了,曆朝曆代,科舉屢試不第的神童多了去了,畢竟,科舉這東西,考的多半是主觀題,你是心學大家,攤上個理學考官,能考中才怪。因此,原本那一次鄉試落第,他家少爺並沒當回事,他年紀還輕,再等個三五年也不算什麼。

哪知道後來他回鄉之後,發現書店裡有當年中舉考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