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9章 孫權(1 / 2)

次元入侵現實 吳子雄 8034 字 10個月前

第1785章 孫權

1799、孫權

彆以為陳壽對孫權的輕視隻是個體。

三國時期,‘士大夫階層’這個稱謂雖然沒有堂而皇之的登上曆史舞台,但士大夫階層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隸屬於大大小小無數世家。

陳壽的態度,一定程度而言,就代表了整個三國時代‘士大夫階層’的態度。

他們的心態可不比老百姓,會認為孫權將孫堅、孫策創建的東吳集團繼承下來,就已經很牛叉了。

他們內心高傲無比,也從來都認為自己坐在孫權的位置上,也可以做到。

但他們卻從不否認倘若將曹操、劉備的位置換成他們,他們也隻能汪洋心態,於是,他們不得不心服口服。

這可不僅僅是創業者對軍權的掌控能力和程度。

是幾乎整個三國時代精英們的共性。

他們得明主以侍之,但‘明主’,卻一定要讓他們看到他們不具備的‘魅力’,否則,掛印而去也絕非一句空話也。

也彆以為孫權帳下的大大小小世家弟子們,心態就和陳壽有著很大的不同。

曆史上,赤壁之戰,倘若東吳的主公孫權換成孫堅或者孫策,底下的大臣們當真敢紮刺,說出什麼投降曹操這樣的言語?

哪怕孫權被主戰派勸導之後,執劍劈砍下案幾一角,以示權威,那些投降派大臣們,私底下難道就真老實了?

換成孫策,這些人大概率已經人頭滾滾了吧?

他們的反應,就是意味著他們內心深處,但真沒有將孫權東吳主公的權威看得太高。

在赤壁之戰之後,東吳聯合蜀漢勝利了,後果呢?

孫權還不是在這些人的挑唆下,開始有意無意的排斥周瑜?以至於在曆史上迫使周瑜鬱鬱而終!

從周瑜手中收過東吳大軍的軍權之後,孫權難道就真能夠和孫堅、孫策那樣具備了大軍之中的權威性?

那不過是表麵上看起來美麗罷了,私底下還不是暗潮洶湧?

孫權又真能夠如是手臂那般,掌控著這一隻東吳大軍呼?

稍微有一點腦子的,都明白這個道理。

大軍之中的權威,可從來都是建立者戰功之上的,從古到今,就從來沒有變更過。

東吳張昭等文臣們,內心之中對孫權又能有多少認可度?

他們很大概率,會認為東吳之所以能夠繼承江東產業集團,也有著他們一份不可否認的大功吧?

權力的大小,決定了東吳孫權任何決定都必須十分謹慎,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像曹操和劉備那樣,一言而決。

當需要溝通,需要征詢其他人意見之時,就一定不可避免的要收到他人建議的影響,權威就必然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喪失。

好在孫權如今看起來也十分有著自己的自知之明也。

他很清楚自己掌控的東吳集團,根本沒有可能像曹操那樣,已經在諸天萬界之中有了自己的根基;

也不可能像劉備那樣,是可以真正的豁出去再創一次業。

他在這方麵,也沒有任何經驗。

他骨子裡第一個優先級,還是如何在穩固自己東吳集團的狀況下,如何更進一步。

哪怕他心中很清楚,這不符合自己的野心,但他也需要克製。

就好似他得到了好處,就必須想著將這些好處分潤給自己的文臣武將們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

因為也唯有如此,才能讓整個東吳集團所有精英們,都不會背叛東吳,都在這一條船上朝著可期待的未來航行下去。

這樣的顧慮,促使東吳孫權根本不敢真正的去賭一把,求穩的他們,在告訴自己內心,前進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之時,卻已經失去了跨越式進步的可能性。

為什麼曹孟德要將曹丕送回神話三國,要自己親自上場?

還不是曹操很清楚自己這個兒子哪怕十分聰慧,有些經驗缺乏了就是缺乏了,想要彌補,也幾乎沒有了可能性。

為什麼曆史上那麼多驚豔一個時代的人物,史書上對他們的兒孫,卻往往難以留下一個姓名?

曆史上,曹丕之所以同意陳群上表的‘九品中正製’,某一種程度而言,還不是曹丕對曹魏帳下無數世家的妥協?

可這樣的妥協換來的又是什麼?

世家,可不會因此而感謝曹家分毫,他們隻會認為這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才得到的,也是本該得到的。

九品中正製的施行,同樣又得罪了世家之下的所有群體,從小型世家,到寒門,到最底層的百姓,都隻會對曹魏發自內心的憤怒。

因為它限製了中層的上限,告訴你有些層次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達成的,他們內心之中,好不容易形成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九品中正製實行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被掐滅。

而中層,往往是整個架構之中,唯一可以承上啟下的層次,他們一旦腐朽了,一切的根基,也隻能跟著腐朽。

當他們根本不在乎曹魏死活之時,司馬家野心勃勃之始,他們選擇了冷眼旁觀,甚至於內心升起了諸多期待,期待換一個‘皇帝’能夠打破這一潭死水。

中層如此,底層更是隻能絕望。

九品中正製的出現,甚至於連唯一的希望都掐滅了,沒有任何上升通道的百姓,哪一個還會真正為你曹家賣命?

可以說,曆史上,當曹丕對世家妥協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注定了曹魏覆滅的未來。

曆史上,曹丕以為自己因為這次妥協,好歹將漢獻帝趕下了皇帝寶座,殊不知一定的所得,命運早就已經標注好了價碼,也都是必須償還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