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搬家後新周期開啟(1 / 2)

首鋼產業園區其實很早之前就想要轉型了, 冬奧申辦通過了以後,這邊的負責人就有點想法。

直到2016年左右,奧組委才確定要在首鋼建設體育、文化、科技合一的產業園區。

同時, 這也是廢棄的首鋼煥發新春的好機會。

“這裡原來是一個車間,去年清理了一下,又把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拆了, 留了天車梁和柱子。”祁尋春帶隊進入後,給大家介紹著。

首鋼裡屬於叢瀾她們的訓練場館,名字叫做“四塊冰”, 分彆屬於花滑、短道、冰壺、冰球, 也是冰上項目的四種, 大道的訓練場地不在這個園區。

這個車間的麵積很大,原是一個老精煤車間, 長度有一整節火車廂那麼長。

“這地方好大啊!”

“哇塞,好帥啊!”

祁尋春:“本來是有300m長的,跨度我記得是有60多米?”

她說的隻是這個車間的長寬,冰壺和花滑、短道的場地都在這裡, 所以這個車間直接分成了三部分。

冰壺則是在另一個地方, 它有一個專門的館,還自帶能塞五千個觀眾的觀戰席。

四塊冰的麵積加起來在1800平米左右, 更彆說冰球還不在這個車間, 空間大小是完全足夠的。

這個偌大的車間也被分作了兩個區域, 進門就是熱身區,旁邊挨著的是冰麵場館區。

叢瀾:“進來就是跑道啊?”

進門就是跑道,還有一塊平麵區域,那邊擺放著熱身器械。

可以在這裡做體能訓練,花滑的也可以在這邊做陸地訓練。

桑瑩一看見旁邊隔斷玻璃後的冰麵, 就笑了:“又跟短道的挨著呐?”

祁尋春看向她:“對,又跟短道的挨著呢。”

在首體就是,最初一塊冰兩個項目用,後來分開了擠出了一個小場館給花滑,算是彼此有了不同的冰麵。

製冰師也不用那麼累了。

現在來到了首鋼園區,又給排在了一起,彼此緊挨著,要不是隔斷牆上麵的玻璃阻隔,扯著嗓子聊天都無阻礙。

如果不是各自訓練需要空間,這個隔斷不存在也挺好玩的。

入門這邊其實還有一塊高大的展板,上麵的一部分是榮譽牆,叢瀾是最顯眼的那個。

甚至旁邊還擺著一個她的超大一比一立牌。

一群人見到這麼好玩的東西,立刻就跑了過去。

叢瀾:“……”

彆去拍了,真人就在這裡,你們去那邊拍什麼啊!!!

去年整修的車間,然後改建和補充設備器械,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差不多完工。

張簡方這邊本來說是六月份就可以進駐,但他不太放心這個裝修的甲醛等。

剛巧七月也要去夏訓,尋思了一下,運動員們的東西陸續送過來,但是人就按在包下來的商冰那邊湊合訓練了半個月,之後就直接打包去雲南基地了。

叢瀾還真的是第一次見到首鋼改建後的樣子。

在場館裡逛了逛,嶄新的冰麵和訓練館,看著就讓人心情愉悅。

“跟搬新家了一樣!”沐修竹在一邊說著。

是啊,就跟搬新家了一樣。

首鋼雖然隻是一個讓運動員們暫時過渡的地方,但這裡也不是隻為了這麼一個冬奧周期,後續還想安排成為對外開放的冰上基地,不論是承接賽事還是讓群眾來這邊玩耍、鍛煉都好,到時候也能延伸他們想做的體育、文化、科技的三合一發展。

張簡方早先去開會的時候就知道這邊要改建了,他暗戳戳塞了經費過來,以前的老舊場館是在破基礎上翻新打補丁,現在好不容易有機會換全新的地盤了,當然怎麼好怎麼來!

叢瀾蹲下去摸了摸冰麵:“好漂亮啊。”

非常漂亮,光潔如玉,一片銀盤的閃亮模樣。

祁尋春:“可不是漂亮嗎?新技術,二氧化碳製冰,連帶著隔壁的幾塊冰,全是這個技術。”

叢瀾抬頭,詫異:“誒?”

她隨身攜帶的神奇小空間裡,最初就是這個技術,後來隨著時間的變化,裡麵也經過了數次的更新。

叢瀾不太了解具體的科技,但看上麵的係統日誌,冰麵是越來越好的,主要體現為她在裡麵已經快要六種四周全了。

現實裡她還不行。

“什麼是二氧化碳製冰?”

“有什麼區彆嗎?”

一群孩子嘰嘰喳喳地問著。

祁尋春:“這個啊,我給你們找個專業的過來。”

她左右看了看,讓製冰師團隊的人來給孩子們講解。

現在大部分冰場用的都是氟利昂等人工合成製冰劑技術,或者就是氨製冷劑技術,弊端除了汙染環境以外,其實也有著冰麵製作困難、不穩定、存在安全隱患等。

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二氧化碳製冰機,這麼多年來不斷發展,國外的這個技術已經算是比較成熟了,隻不過在運用上存在問題。

ISU不用,是因為他們不行。

張簡方用,是因為前幾年他就通過天津大學的該技術研究團隊,聯合企業進行了校企+體育部門的合作,針對花滑場地進行專門的研究配置,去年就有了很大的進展。

他很想在首體改這個東西,就是一直沒有機會。

得知首鋼這邊要搞新場地,張簡方第一個舉手同意。

二氧化碳製冰技術不隻是可以用在冰麵場地上,其他領域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不過這個就不在張簡方感興趣的範圍了。

“節能40%,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好處。”製冰師笑著說道,“冰麵控溫誤差可以在0.5℃。”

叢瀾鼓掌:“漂亮!”

其餘人:“哇塞!!!”

花滑賽場的冰麵厚度與溫度,ISU是有技術標準的。國內舉辦的賽事裡,製冰技術團隊早期都是邀請國外的人,現在陸續換成了國內的公司團隊,COC這些年的冰麵也做得極為漂亮。

但很多人都會忽略,冰麵的均勻,也是有標準的。有的賽場邊緣冰麵軟,有的冰麵溫度參差不齊,這些對運動員都是有影響的。

一整個冰麵的溫度差,ISU的規定是1.5℃,但新技術下可以保證最高與最低的溫度差隻有這個標準的三分之一。

而且還可以確保每個角落的硬度是均勻一致的。

二氧化碳製冰技術與隔壁滑雪的人工造雪技術是一樣,一直都被國外壟斷。

天津大學算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冷熱泵技術的,校企合作也是他們習慣了的章程,針對花樣滑冰做研究,不算難,難的是落地。

技術可以,應用存在問題。

製冰師開始給大家講述為什麼這個技術很難,三分設計七分施工,關鍵還是要看怎麼落在實處,整個製冰係統的鋪設調試以及後續的運用,都有著層出不窮的問題。

製冰師:“速滑就用不了這個,他們的冰麵太大了,暫時我們沒辦法做。”

但未來肯定可以,冬奧的科技含量會越來越高,現在已經專門成立了相關的研究課題,也有專項資金支持,相關從業者必然會望風而動。

“哇,好神奇!”

“那是不是說我們訓練就更方便啦?”

“好強哦!”

叢瀾:“會很舒服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