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世上沒有如果,這件事終究是發生了的。”
“你是想說舉兵此舉的根源是因為李曄君逼臣反嗎?”
“大抵是如此吧!”
“大抵?為何不是肯定?”
“我——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言說!”
“嗬嗬.....那是因為你從來都沒有正視過你執棋人的身份,君逼臣反?你隻看到了李曄君逼臣反,卻從來沒有看清過自己身上的原因。
你摸著自己的良心問問,你走到這一步,真的是李曄在君逼臣反嗎?
或許你自己都不知道,也或許是你自己不敢承認,當年言和的那一杯試忠奸的茶水早就令你的內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言和大行之後,太子李白羽登基繼位。
如果李白羽沒有因為他的那些兄弟驟然發起的造反之舉而英年早逝,你們或許真的會延續又一代君臣佳話。
偏偏天公不作美,李白羽這位德行不弱其父皇李政的新君為了百姓選擇了以身殉國。
你跟李白羽相交多年,雖然君臣之情不如跟言和根深蒂固,可是加上三公主李嫣的緣故與你跟李白羽的兄弟之情,倒也彌補了這一不足。
可是你跟李曄呢?
雖有父侄情分,可是以往的私交卻隻是泛泛之交而已。
你能力頂他登基稱帝,不過是因為你父皇言和的臨終所托,跟大哥李白羽的托孤重任而已。
後來李曄你們相處的雖然極為融洽,可是比之李曄的爺爺跟父皇來說,終究還是相差甚遠。
而李曄登基之時你麾下兵馬於宮中不尊新帝聖意,卻被你一言喝退的場景,早就已經無形之中埋下了你跟李曄之間注定無法消除的間隙。
裂縫一旦產生,無論你怎麼努力,都再也沒有重歸於好的可能了。
後來你力主北伐之前,曾經將自己撰寫的兩本教導李曄為君之道的書籍私下獻給了李曄。
為君之道竟然不是李曄自己登基稱帝之後慢慢領悟的,而是由你這位臣子教導的,無形之中又一次加深了你跟李曄之間的裂縫。
你雖是因為李白羽的托孤重任儘職儘責,想要幫助李曄儘快坐穩皇位,可是你也犯了一個身為臣子最不該犯的錯誤。
僭越之罪。
而僭越之罪無異於欺君犯上。
功高莫過於救主,罪大莫過於欺君呢!
再加上李曄年少,登基實在太過倉促了。
與其父皇李白羽相比更是不可比擬。
李白羽被立為太子多年,在言和身前耳濡目染之下早就無形之中懂得了些許的為君之道,又有言和言傳身教,李白羽早年雖為太子儲君,可是卻早已經有了帝王之姿。
再加上找朝中經營過年根基深厚,雖然是剛剛登基稱帝,在百官心目中的威望卻早已經根深蒂固。
反觀李曄,登基之時既不是太子,又沒有接觸過任何的為君之道,與百官更是毫不相熟,從未深交。
因為父皇英年早逝,不得已倉皇登基,然而年幼的他毫無根基,根本無法服眾。
他之所以能夠坐上皇位,不過是因為你大軍在手,力排眾議鼎力扶持而已。
一個不是太子,沒有接觸過任何為君之道的皇子直接登基為帝,尚無有餘力穩定朝綱社稷,獲得百官真心輔佐,你卻直接教給他了為君之道。
你這不是幫他,而是在揠苗助長,毀其根基。”
“換而言之,你是真心實意的幫他坐穩皇位,還是彆有目的?
若是真心輔佐,你在應該明白,待在朝中慢慢對其言傳身教,遠比兩本書籍一股腦的強塞給他為君之道,猶如揠苗助長更為合適。
可是你非但沒有如此,而是威壓朝中百官,力行北伐之舉,李曄起初沒有同意,卻因為你執意請旨北伐不得不同意下來。
李曄雖然沒有當過太子,可是國子監進學多年,多多少少也知道什麼叫做大局為重。
他雖然沒有被父皇教導過為君之道,倒也不會傻到一無所知。
他會不清楚當時的局勢穩定朝綱,遠比北伐一統天下更為重要嗎?
可是三朝元老比比皆是的文武百官都被你壓得無話反駁,他一個剛剛登基為帝,毫無根基的幼年君主,又如何能阻擋的住你這位早已經下定的決心,且大軍在握的並肩王跟中路兵馬大元帥呢?
而此舉,注定你們之間的君臣裂縫又一次擴大了一些。
在天下人看來,你是忠心耿耿,為了兩位先帝的臨終所托,力行天下一統,報答兩代先帝的托孤重任。
可是老朽看來,你柳明誌卻是句句言忠,步步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