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最新章節!
早在崇禎四年的時候,祖大壽曾親自下令殺了不願跟著他獻城投降的大將何可綱,然後率軍出城投降,向奴酋黃台吉獻出了大淩河城!
期間,祖大壽領著他的親信部將在黃台吉的大營裡逗留了數日,還與黃台吉歃血為盟,表達了投效後金的決心。
然後,他又以願意說服錦州城守將也開城投降為理由說動黃台吉,讓黃台吉同意他帶著自己的一些親信部將,回到了錦州城裡做內應。
祖大壽回到錦州之後,先說自己是率隊從大淩河突圍而出,被人揭發獻城醜事之後,又謊稱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一回是從韃子大營之中尋機逃脫來歸。
不過,當時的遼東巡撫邱禾嘉,也有自己的情報渠道,雖然對祖大壽與黃台吉盟誓的內容不清楚,沒有真憑實據,但是也猜出來了一個大概。
邱禾嘉得知事情的大體真相之後,並沒有替祖大壽隱瞞,而是立刻就向崇禎皇帝報告了這個情況。
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事情被人揭發出來,祖大壽落下一個殺頭抄家的下場,肯定是跑不了的。
即便是崇禎皇帝大發慈悲,饒過了祖大壽及其帶回來的那些祖家將的性命,也應該將他們罷官去職,投閒置散才對。
最起碼,也應當把他們全都調出遼東鎮,讓他們到關裡去剿流賊,也算是避避嫌疑啊!
但是,祖大壽叛變投降的事情被遼東巡撫邱禾嘉揭發上報之後,崇禎皇帝以國難當頭,正是用人之際為名,將此事揭過不問,仍以祖大壽為錦州前鋒總兵。
反倒是上書直言揭發此事的邱禾嘉倒了黴,因為無法與祖大壽這個總兵再共事,邱禾嘉很快就被調離了遼東。
自此之後,遼東的事情就有很多蹊蹺難解之處了,錦州城這個遼東門戶從此而後就越來越變得形同虛設了。
祖大壽與黃台吉似乎有了默契,女真韃子的軍隊不再來打錦州,而錦州城裡的遼東軍也從不出城北上,越過大淩河,去襲擊或者騷擾後金國了。
即使女真韃子的軍隊繞開錦州去打鬆山,去威脅寧遠,錦州城裡的軍隊也基本上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根本不予理睬。
錦州城坐擁雄兵數萬,耗費朝廷糧餉無數,卻發揮不了一點前鋒門戶的作用,甚至連一點點牽製韃子軍隊後路的作用都不發揮。
特彆是第二次鬆錦之戰,祖大壽坐擁重兵,守衛錦州,麵對韃子重兵圍困鬆錦兩地的戰略圈套,他明明知道韃子這是圍點打援,設有埋伏,卻一個勁兒地要求朝廷派出大軍救援。
最後,在崇禎皇帝和朝堂大臣們的三令五申之下,洪承疇調集當時京城周邊——從大同到山海關一線的全部邊軍精銳,一共十三萬大軍,先出山海關,再到寧遠城,然後又北上到鬆山城。
到了這裡,祖大壽還是一個勁兒地向朝廷求援,逼得洪承疇不得不背依鬆山城,統帥大軍去主動進攻圍困錦州的韃子大軍。
鬆山與錦州兩地一共相隔才十幾裡地而已,洪承疇到了寧遠之後,其實就沒有必要再北上了。
尤其是到了鬆山之後,就更加沒有必要非得逼著八大總兵找韃子主力決戰了。
結果可好,硬是頭皮往滿清設好的圈套裡鑽。
鬆山城外十三萬大明朝最後的精銳官軍未戰先失了糧草,斷了糧道,隨即陷入韃子重兵包圍,不戰自潰,全軍覆沒。
這其中,遼東大帥祖大壽到底起了起什麼作用?
楊振不願去猜測祖大壽對大明朝的忠誠度,也不願去質疑祖大壽對崇禎皇帝的忠誠度。
可是他不往這方麵想,他就理解不了第二次鬆錦之戰,包括眼下的這個第一次鬆錦之戰中,韃子軍隊的諸多表現。
或許,祖大壽本人也曾在到底是繼續效忠他祖祖輩輩曾效忠過的大明朝,還是改而效忠他的祖輩曾與之為敵過的異族之間,前後徘徊過,左右搖擺過。
但是,他最終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曆史已經寫得明明白白了。
現在的楊振很清楚,這一次韃子撤軍之後,祖大壽很快就能順利地回到錦州城裡。
然而到了明年,也就是崇禎十三年,韃子的大軍就又會卷土重來,第二次鬆錦之戰也就拉開了帷幕。
到了那個時候,也就是祖大壽做出最後決定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