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臣十分敏感地覺察到,楊振一定在計劃著什麼事情,但是楊振沒有對他明說,他卻也不方便直接開口去問。
但是,他也很清楚,跟著一個深謀遠慮、有長遠打算的上官,肯定要比跟著一個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上官好多了。
張臣領了命令,點齊了自己的人馬,打起先遣營火槍隊的旗幟,就一陣風似地策馬出了南門,然後轉頭北上,沿河查勘去了。
若是沙河的水麵夠深,袁進水師營的船隻能夠沿著小淩河逆流而上,再沿著小沙河拐到鬆山北門外,那將來可就方便多了。
與此同時,若是袁進這次能夠聽進自己的建議,好好經營一下先遣營曾經駐紮過的那片沙洲,將來通過小淩河往鬆山、錦州轉運糧草,也算是有了第二個中轉站,而且還是一個更近的中轉站。
當然了,這片沙洲島就是麵積小了點,駐紮不了多少人馬,也存放不了多少糧食。
最重要的是,楊振不知道到了夏季小淩河水量增大以及台風漲潮的時候,這個沙洲島還能剩下多大麵積。
對楊振來說,這個情況隻有經過了崇禎十二年的夏季之後,才能真正搞清楚。
若是到時候,這個沙洲島依然能夠保持住現在這個麵積,楊振就要下決心在上麵大興土木了。
原本曆史上第二次鬆錦之戰的時候,洪承疇坐鎮寧遠城指揮軍隊反擊,一開始還是占了一定優勢的。
直到朝廷一再催逼進兵決戰,洪承疇不得不率領大軍北上鬆山,大明官軍原本占優的局麵,才開始發生變化。
洪承疇非常擔心自己重蹈當年楊鎬分進合擊、最後大敗的覆轍,所以他在北進的路上非常重視合兵一處。
洪承疇儘起大明朝雲集關外的十三萬大軍,攜帶著大批的糧草輜重,一起抱團北上,聲勢雖然浩大,但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後方空虛。
果不其然,奴酋黃台吉偵知了這個情報以後,很快就派了一支偏師,繞到洪承疇大軍的背後。
先是奪了那批落在了洪承疇大軍後方的輜重存糧,然後又從西到東,挖掘長壕,斷了洪承疇十三萬大軍的餉道與歸途。
要知道,從山海關往東北,直到錦州,這一條“遼西走廊”,論長度約有四百裡地,可是論其寬度,從西邊的群山,到東邊的大海,卻隻有三十裡地。
最窄處,甚至不過十幾裡地而已。
韃子軍隊繞到洪承疇大軍背後,斷了大軍糧道,頓時形成了一個“關門打狗”的局麵。
大明官軍原來的大好形勢,一下子就被逆轉了,反而陷入了韃子軍隊的包圍,最後終於堅持不住,土崩瓦解了。
分析其原因,糧道被斷,是明軍士氣崩潰的罪歸禍首。
如果不是因為糧道被斷絕,洪承疇麾下的那些總兵官們,也就不會心生恐慌,並且萌生退意了。
同時,如果不是因為明軍的海上屯糧地筆架山也被攻占,讓他們徹底失去了希望,洪承疇麾下的那些總兵官們,也不會最後爭相奔逃,自行崩潰。
所以,楊振自己心裡很清楚,要想改變第二次鬆錦之戰的悲慘結局,他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就是找到一個比筆架山更好的存糧屯糧的地方。
即便是楊振他們之前駐紮的那片沙洲島無法替代筆架山,那也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筆架山那一個籃子裡!
在這樣一個決定大明朝命運的戰役開打之前,至少應該提前計劃好一個預備方案。
在這個問題上,楊振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一個說得過去的預備方案,那就是小淩河口的這個沙洲島。
隻要今年夏天的降雨季節過去之後,這片沙洲能夠頂得住台風,頂得住小淩河口的高水位,並且依然存在,那麼楊振的這個預備方案就是行得通的。
既然存了這個念頭,那麼現在就應該預做一些準備了——從鬆山東門到娘娘宮,再到小淩河口的水手營,這條預備的補給線,就要好好經營一下了。
這個準備工作,現在自然是交給袁進先去做著,比較合適一點。
這一次袁進立了功勞,應該能夠穩住他在覺華島水師營的地位了。
隻要袁進能夠掌握住覺華島的水師營,將來即便是袁樞從遼東督餉郎中的位置上被調離了,楊振的設想,也仍然還有實現的機會。
這也正是他大大方方地分給了袁進一百顆真韃子首級,作為其部戰功斬獲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