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三章 南下(2 / 2)

大明新命記 哼哈大王 4944 字 4個月前

崇禎皇帝也隨即跟著緊張焦慮,擔心滿韃子再次破邊而入肆虐京畿,數日內連續下旨督促薊遼總督洪承疇整軍備戰,嚴守關門。

緊接著,金國鳳奮勇出擊卻兵敗身死的消息傳進了關內,傳到了朝堂之上,於是京師朝野再次大嘩,一夕數驚,皆以為寧遠城破城在即,遼西恐將不保,一時間惶惶不可終日。

再接著,滿韃子大軍從寧遠城下突然撤軍的消息傳到了關內,傳到了朝堂之上,京師朝議再次為之一變。

那些個科道言官和內閣重臣們,雖然不像以前那樣驚慌失措了,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相信,滿韃子的突然撤軍是因為楊振等人在後邊打了勝仗。

所以等到東官溝伏擊戰、臥牛溝伏擊站連戰連勝的消息,以及第二次鬆錦大捷的消息,傳到京師以後,從上到下,無人敢信。

唯有從楊朝進這裡得到了準確內幕的王德化,以及從方光琛那裡得到詳細報告的新任職方郎中張若麟,堅信這個消息的真實不虛。

與朝臣們的將信將疑不同的是,崇禎皇帝卻是欣喜若狂,他並不在乎這個消息有多少虛頭和水分,他隻在乎這個消息本身。

但是,為了驗證這個捷報的真偽,當他從王德化的手中收到楊朝進這個監軍內臣的奏報之後,他立刻就同意了楊朝進轉呈的楊振的意見,並立刻就下了中旨,叫楊振帶著俘虜的滿韃子王爺等俘虜到京師獻俘。

中旨,就是皇帝不經過內閣副署,不經過科道言官檢討,直接下達的旨意。

這樣的旨意,因為沒有內閣的副署,沒有經過科道言官的公議,所以隻能由內廷的太監或則直屬皇帝的廠衛來傳遞,來下達。

這回前來傳達崇禎皇帝中旨的,就是這個盧誌德了。

盧誌德按照崇禎皇帝的旨意,一路上一點不敢耽擱,快馬加鞭心急如火地來到了鬆山城。

到了以後,不用彆人多說,他立刻就明白了,前不久那場鬆錦大戰的激烈程度。

鬆山城殘破不堪的西牆,西牆內的巨大彈坑和工事,還有堆滿了城頭的滿韃子首級,包括關押在城內監軍衙署牢內已經氣息奄奄的滿韃子十王爺多鐸,無一不在向他說明這場大捷的貨真價實。

有了這個判斷,楊振在盧誌德心目中的地位,可就不僅僅是一個鬆山總兵了。

楊振在這次大捷以後的地位,直接關係著王德化在崇禎皇帝麵前的地位,而王德化在崇禎皇帝麵前的地位之高低,又直接關係著盧誌德的地位、前途和命運。

眼前的楊振,對於他們這些身在京師伴君如伴虎的太監們來說,那就是傳說中奇貨可居的“奇貨”了。

當下,盧誌德見了楊振,當麵向楊振傳達了崇禎皇帝的口諭,說了皇帝聞聽鬆山捷報的欣喜之情,說了皇帝在京師翹首以盼的急切之情,然後便請楊振儘快收拾行裝,擇日押送俘虜,一同趕赴京師。

麵對盧誌德非同尋常的熱情,楊振稍經思考便答應了下來,當即與他敲定了十一月初五這個黃道吉日啟程。

不是楊振不想早點啟程赴京師,而是他有太多的事情在臨行之前要安排。

接下來的幾天裡,楊振先是囑咐袁進與張得貴合作,趁著遼東灣還沒有大麵積封凍的機會,儘快動用覺華島水師和先遣營水師剩下的大小船隻,往金州城和旅順口方向搶運一批槍炮、彈藥、被裝和糧草物資。

同時,楊振將鬆山製鐵所、彈藥廠的人員,也一分為二。

讓張得貴領著潘文茂、王守堂等一批人馬,跟隨船隊前往旅順口去,讓他們在旅順口內擇地再建一座製鐵所和彈藥廠,試著在金州旅順等地直接生產槍炮彈藥。

至於鬆山城內的彈藥槍炮生產,當然不能因為一半人員渡海遷往金州半島而停產。

楊振將王守堂的長子王煆提拔為了鬆山製鐵所的新任提舉,同時根據潘文茂的舉薦,任命了一位叫做宋恩子的老把頭,擔任鬆山彈藥廠的新提舉,讓他們主管鬆山製鐵所和彈藥廠的各項生產事宜。

除此之外,鬆山城的防務,暫時交給了監軍內臣以及夏成德、呂品奇兩位副將來負責,叫他們督促人馬繼續整修城池。

這樣花費了數日,安排好一切之後,楊振便帶著張臣帶回來的三百火槍兵以及祖克勇麾下的五百騎兵,押解著滿韃子的十王爺多鐸、輔國公屯齊以及一眾或滿洲或漢軍的固山額真、梅勒章京等等俘虜,於十一月初五日早上,跟隨盧誌德一行離了鬆山城,打馬往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