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五章 攻守(2 / 2)

大明新命記 哼哈大王 6145 字 5個月前

“陛下!古人說,攘外必先安內,臣思之,用在今日,正乃匡救時局之良策。我大明內有流寇四處作亂,外有東虜虎視眈眈。然則流寇在內而弱,東虜在外而強。若是關內關外兩麵作戰,我大明雖地大物博,卻也難於兼顧得了,一旦國力耗竭,則事不可為矣!”

崇禎皇帝正唉聲歎氣不已,聽見楊振這麼說,頓時精神一振,連忙問道:“攘外必先安內?漢卿可有良策,快與朕說說,怎麼個安內攘外之法?”

楊振見崇禎皇帝原來的滿臉憂色,一下變成了滿臉關切,當下也不再遮遮掩掩了,乾脆將自己對國事的大略想法和盤托出了。

“若以臣之見,今日之計,切切不可再頭疼而醫頭,腳痛而醫腳了。往日,寇急則調邊兵以征寇,虜急則又調剿寇之兵以攻虜。如此,將士疲敝不堪,而寇與虜又內外呼應,皆不能根除,以至於釀成今日之患。”

楊振說到這裡,看見崇禎皇帝對自己所說的含有批評他的話並無多大反應,於是接著說道:“以臣之見,從今往後,莫若先內而後外,先弱而後強,取外守內攻之策!”

崇禎皇帝聽見楊振這麼說,一時若有所思,仿佛愣在當場,過了片刻,方才又看著楊振問道:

“外守內攻?何謂外守內攻?”

楊振見問,立刻說道:“外,則屯兵以城守,不求急功於一時;內,則集兵以攻寇,剿撫並用,斬草除根。如此外守而內攻,不出數年,關內可定,關內安定之後,聖上再以關內剿平流寇之強軍,集結出關,即可一舉蕩平東虜!”

楊振這番話裡,當然也帶有忽悠的成分,他的目的就是把崇禎皇帝的目光,轉移到關內的剿匪戰場上去,不要總想著現在就能一舉蕩平東虜。

楊振這麼做,並不是他想挾寇自重,也不是他想埋頭發展什麼的,他隻是單純地想要避免明清鬆錦大決戰在他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發生。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事實上,如果從他個人利益角度考慮,肯定是崇禎皇帝把關外抗虜擺在優先位置,才對他最有利。

而且他現在正打算向遼南半島轉移,遼西這邊打就打吧,打起來,他在遼南才更有利可圖。

可是現在的楊振,畢竟是一個來自後世的穿越客,他並不是明末關裡關外的軍閥,所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他肯定還是要以大局為重的。

而他現在所說的這一切,說白了,實際上是冒著自己利益受損的風險,完全站在大局角度上憑良心所說的話。

可是這個話,落在他人的耳朵裡麵效果如何,可就不是楊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他的那番話說完,就見崇禎皇帝目不轉睛、默默不語地盯著他,看了好大一會兒。

包括跪在一邊的洪承疇、陳新甲、張若麟,甚至是王德化,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楊振的身上。

他們似乎都在琢磨著判斷著楊振所說的這番話,到底是出於公心,還是出於私心。

“陛下,楊都督方才所言,攘外必先安內之策,與今日形勢,頗有一契合之處。臣嘗讀宋史,宋宰相趙普當年曾對宋太祖言道,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楊都督所言方略,出處即在此,臣思之,確是治國安邦之大道!”

眼見崇禎皇帝沉吟不語,跪在地麵上的洪承疇突然發話,替楊振所獻的方略補充了一個說明。

對洪承疇來說,不管楊振所講的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至少在道理上講,與他的態度是比較貼近的。

雖然守備遼東,不主動生事,仍舊要消耗大量完全由朝廷承擔的糧餉軍械,可是比起集結重兵,到關外與東虜滿韃子決戰來說,可就省錢多了,而且所麵臨的風險也低多了。

“的確,漢卿方才所言,頗有一番道理。可是朕想問你們的是,前宋中國安則安矣,而群夷可曾製服?”

崇禎皇帝沉吟不語許久,到最後卻是這麼一句。

這句話問得洪承疇啞口無言,一時囁嚅不能語,也讓楊振不知道該如何答對了。

但是,眼見著自己所說的話即將付諸東流,楊振還是趕在崇禎皇帝沒對自己的攘外必先安內徹底否決之前,忙又說道:

“陛下,臣之所言外守而內攻,非謂關外大軍屍位素餐、徒耗糧餉者也。外守,乃是以守為主,以戰為輔,若單以關外戰局而言,而是東攻而西守。”

“哦,何謂東攻而西守?!”

崇禎皇帝今日召見楊振,本意就是為了商議遼東戰局,眼前這個楊振方才對他所言的那些話,他憑直覺就認為楊振這是想把他的注意力從遼東轉移走。

如果楊振是這樣的人,那他跟祖大壽之類的隻敢固守城池,畏懼東虜而不敢戰的遼東將領又有何區彆呢?

所以,當楊振提到攘外必先安內的時候,他想來想去,覺得楊振這是出於私心,分明是祖大壽那些人搞過的把戲。

可是楊振這回來京師,可是給他帶來了數千滿韃子首級,帶了前所未有的捷報,以及一場注定載入史冊的午門獻俘禮啊!

因此,他雖然心中有所不滿,可是又不好立刻當眾表現出來。

畢竟這個楊振,他還是要重用的,而且除了楊振,眼下山海關外,他還能重用誰呢?

也正因此,此時他聽見楊振話裡有話,似乎回心轉意了,於是立刻便踩住了這個“台階”,馬上追問楊振所謂的“東攻西守”是什麼意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