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七章 難易(2 / 2)

大明新命記 哼哈大王 6024 字 4個月前

繁,流民遍地,隻要有口吃的,就能招來大量流民就食。

“同時旅順金州一帶,又多是荒田荒地,即便岸上荒地墾完,也還有沿海那些島嶼,你們想,哪個島嶼不能安置個幾百上千流民?所以,我說不難。”

說到這裡,楊振見眾人一起點頭,隨即又笑了笑,說道:“但是,要說容易,卻也沒那麼容易。不容易在哪裡?

“嗬嗬,我說的不容易,就是金州、旅順以及海上荒島這些年與遼西一樣乾冷少雨,所以開荒容易種田難,種田容易豐收難啊!”

聽見楊振的話題再次回到了難字上,沈永忠、許廷選兩個人一會兒恍然,一會兒恍惚,徹底被楊振的話給搞糊塗了,一時麵麵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這個時候,張臣點頭說道:“不錯。確實如此。這些年整個北方都是乾冷少雨,莫說遼東一隅了,就是宣大、中原、山東、江淮,也一樣歉收減產,要不然的話,哪裡來的那麼多饑荒,哪裡來的那許多流民呢?”

說到這裡,張臣神情鄭重地看著楊振說道:“希望都督這裡,能有好法子。要不然,即使在旅順金州複州乃至沿海荒島上,如期募民招墾,把能墾的荒地全墾了,恐怕也種不出多少糧食,若是實現不了糧草自給,到時候募民募兵越多,卻不能養活,反倒成了負擔!”

楊振見張臣想到了這些,當即笑著說道:“法子嘛,我心裡倒是有一個。原本我還覺得無從入手,可是今日見了這個洪承撰,卻叫我靈光一閃,有著落了。我們今後能不能足食足兵,端看這個法子靈不靈驗!”

楊振這麼一說,張臣、沈永忠、許廷選立刻勒馬駐足,當街停了下來,一時間,三個人全把目光集中在了楊振的臉上。

張臣更是又驚又喜地問道:“都督真有法子了?!”

楊振見他們這樣,沒直接回答張臣的提問,反而笑著問出了另外一個令他們完全意外的問題:

“你們幾個有誰聽說過甘薯此物?”

“甘薯?!”

楊振的這個問題,在眼前這幾個生在遼東長在遼東的北方人這裡,自然不可能得到肯定的回答。

果不其然,楊振的問題拋出來以後,沈永忠與許廷選再次麵

麵相覷,爾後一起轉向更年長也更有閱曆的張臣。

但是張臣與他們一樣沒聽說過這個東西,當下搖了搖頭。

於是麵對似笑非笑地看著他們的楊振,沈永忠一頭霧水地反問道:“都督,你說的這個甘薯,是什麼東西?”

也難怪他們一頭霧水。

楊振從洪承撰,說到金海鎮的募民墾荒,再說到福建人,最後又說到甘薯這個東西,雖然極其跳躍,但其中自有關聯,自有楊振自己的一個思路。

可是這些話,落在其他人的耳朵裡,卻完全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確讓他們無法理解。

甘薯,就是番薯,又叫地瓜,也叫紅薯或者紅苕。

萬曆年間從南洋傳入兩廣和福建地區,直到一百多年以後,才從兩廣閩浙等地一路北上湖廣,最後傳到中原與河北地區。

至於山海關外的遼東遼西,那就更是後來的事情了。

他們這些人以前沒有聽說過甘薯之名或者番薯之名,那也是正常得很了。

但是這個東西,對於楊振來說,卻一點也不陌生。

最近這段時間裡,楊振正在考慮移防到遼東半島以後的事情,正在考慮大軍到了遼東半島以後,如何進行募民招墾的事情。

一想到這些事情,楊振自然很快想到了他在後世時候熟悉的那些高產農作物,想到了地瓜,想到了土豆,想到了苞米棒子。

這些東西都是後世東北大地上十分常見的高產農作物,可是在這個明末這個年代的關外,卻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隻要他能將其中的一樣農作物,引種到遼東半島上來,那麼這個募民墾荒的事情,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

其中,土豆和苞米棒子這兩種,楊振並不清楚它們是具體在什麼時候傳到大明朝來的,所以不敢抱多大的期望。

但是番薯這個東西的來曆,楊振卻印象深刻。

還在後世的時候,他曾經去過福州旅遊,參觀一個叫做先薯亭的地方,意外地了解到了地瓜這個東西傳入中國的過程。

是以楊振很清楚,從萬曆中後期開始,地瓜這個東西就已經在福建和兩廣地區的山嶺之間大量種植了。

尤其是在福建地區,甘薯種植更為廣泛,天啟時就已經深入民間。

因為,當年從南洋呂宋地區帶回甘薯藤的陳氏父子,就是福建人。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