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八章 大佬(2 / 2)

大明新命記 哼哈大王 6660 字 4個月前

“果然華夏中土,底蘊深厚,雄傑之士,層出不窮。若我小小東國,能有一二人英武如楊都督者,何愁丙子胡亂奇恥大辱之不能雪?!”

聽見金尚憲突然語調悲涼地說朝鮮人才凋零的狀況,一時間眾人皆沉默。

而楊振則趁機說道:“金老大人切切不可灰心喪氣。清虜是朝鮮之寇仇也,更是大明之寇仇也。本都督對清虜之勝利,即是朝鮮對清虜之勝利。

“汝國君臣上下,若能與我同仇敵愾,則本都督滅亡清虜之日,即是朝鮮大仇得報、大恥得雪之日!”

“沒錯,都督此言,正合老夫心意。朝鮮國小而民弱,抗虜雪恥,獨木難支,若要取得成功,非得大明襄助不可。”

楊振這些話說得金尚憲頻頻點頭,當場附和。

而楊振見狀也連忙請了這個德高望重的抗虜斥和派祖師爺進到議事廳內說話。

楊振陪著這個金尚憲又說了一會兒話,兩個人卻是越說越投機,越說越契合,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金尚憲年過七旬,他年輕的時候正是大明朝的萬曆時期,並親自經曆了萬曆朝鮮之役,也就是朝人所說的壬辰倭亂。

大明朝出兵抗倭,勞師糜餉,將十數萬倭兵從北往南一路逐出朝鮮,重新安頓了朝鮮王室,對朝鮮絕對是恩同再造。

也因此,當時的那一批朝人士子儒生文官武將,大多數都是精華分子,都是精神上的大明人,從不把自己當東夷來看。

金尚憲兄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兄長金尚容在聽聞李倧出降,朝鮮改事清虜的消息後,不願背明事虜,最後自縊而死。

而時任李氏朝鮮禮曹判書的金尚憲,則在朝堂上手撕降書,力主抗虜,當主和派占據了上風,金尚憲以辭官絕世相威脅,最後落得個丟官罷職,退居鄉野的下場。

當然了,在原本的曆史上,他的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就在崇禎十三年的十月,金尚憲就會因為上書反對朝鮮出兵協助清虜攻打大明,而被清虜問罪。

金尚憲在上書中說,大明對朝鮮有再造之恩,背叛大明改事清虜已是背信棄義,如今竟然要出兵協助清虜攻打昔日父母之邦,此舉更是忘恩負義,禽獸所不為。

金尚憲的上書引起了李氏朝鮮朝野士林的轟動,當然也傳到了滿清主管朝鮮事務的議政大臣耳朵裡。

崇禎十三年的十月,在原本的曆史上,時任滿清朝鮮事務大臣的英俄爾岱親自過江查問,最後查到了金尚憲的頭上,於是將他抓回盛京,關押了起來。

而在曆史上向清虜出賣金尚憲的人物,正是此時擔任李氏朝鮮領議政的洪瑞鳳。

此時此刻,眼見後世所知的曆史人物就在自己的麵前,楊振腦海中原本日漸模糊的記憶開始清晰起來。

一想到本年的十月,金尚憲就會因為反清而被清虜抓走關押,楊振頓時有點著急了。

雖然原本曆史上那個抓捕金尚憲的英俄爾岱,已經被自己的人馬炸死在了鬆山城下,但是備不住這個金尚憲會被彆的清虜將領抓走。

再想到他被抓走的原因,楊振立刻言歸正傳,重複了一遍一開始沈器成問出的問題。

“金老大人,您老既然隱居在平安道,今日卻如何來了這裡?還有,您老又如何成了文殊山城的使者呢?”

楊振這麼一問,其他人也都側耳靜聽。

這時就見須發皆白的金尚憲歎了口氣說道:“這個嘛,可就說來話長了。先說說老夫為何來了這裡吧。這個事情說起來與楊都督你們金海鎮同樣密切相關。”

“哦?”

楊振一聽這話,與同在場的張臣對視了一眼,然後一起靜聽金尚憲的述說。

“三年前丙子胡亂之後,鄙國王上對虜議和,改事清虜,大明之東江鎮隨之覆亡,此後清虜再無後顧之憂而愈發強盛,大明因內亂不止而日漸虛弱,老夫退居山野,坐觀形勢,本已灰心絕望。

“但自去歲冬月,忽聞清虜大軍於遼西敗歸,清虜之禮親王、肅親王敗亡,清虜之豫親王被俘,其他損兵折將,不計其數,老夫絕望之心勃然而複活。而今回想當日情景,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啊!”

乾巴老頭金尚憲的神色表情,隨著他的講述不斷在變幻,時而愁眉不展,時而喜形於色,一看就是一個性情中人。

而他的講述,也讓楊振從彆人的角度,了解到了當時守衛鬆山大戰得勝的影響。

“轉過年來,清虜突然征集人馬數萬,預備南下清剿金海鎮,至此,老夫方才得知當年在遼西大敗清虜之楊總兵,已然率部移鎮旅順口,於清虜敵後開辟金海鎮了!

“此後都督大戰得勝,清虜名王多爾袞無功而返,阿巴泰命喪黃泉,濟爾哈朗雖然保得全軍撤回,但是聽說其畏懼都督之軍威,不敢再南下一步!”

“這個嘛,金老大人過獎了。這幾個月來多爾袞、濟爾哈朗的確沒有南下攻我,但之前沒有南下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會南下,或許三兩個月之後,金海鎮就將迎來又一次生死大戰!”

楊振很高興自己所取得的勝利,能夠激發起類似金尚憲這樣的李氏朝鮮抗虜派,重燃抗虜的信心,但是對於金海鎮即將麵臨的局麵,他還是很清醒的。

而他這麼一說,卻意外地得到了金尚憲的讚同,隻聽金尚憲突然肅容說道:“楊都督你能有這樣的見識,但卻不愧是當世之英雄!實不相瞞,老夫這次親自出山,前來漢陽城,為的正是此事!

“老夫聽說,清虜已於多日之前派了使者過江,他們前來漢陽城傳令,要鄙國王上在兩個月之內,征集輸送二十萬石糧米到鎮江堡和蓋州城,並征調船隻千艘、水軍萬人,助剿大明新設之金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