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shu ,最快更新大明新命記最新章節!
有了統計公所的各種登統計,金海鎮協理營務處對各路人馬的管理調度,已經基本上可以做到基本精準了。
楊振說了從南路所轄屯所當中選調三百鹽工,那最後按圖索驥選調出來的青壯勞力,就一定是經驗豐富的鹽工出身。
對這些被征調的青壯來說,他們要麼按照征兵令入伍從軍,要麼服從調令,到黃龍尾鹽場充任鹽丁,根本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所以,協理營務處鹽田所的征調令一下,沒有一個敢拒絕或者敢逃走的。
來了金海鎮,這裡三麵環海,北麵又是滿韃子,根本逃無可逃。
再說了,金海鎮給他們分了田,安了家,隻是叫他們每戶出個青壯丁口到鹽場做工,他們又有什麼可逃的呢?
畢竟到鹽場做工,對於出身鹽戶的移民來說,苦雖然苦了點,可是總比征調入伍,去跟滿韃子作戰要好一些吧。
就這樣,鹽田所設立之後,三百名鹽工很快征調到位了,然後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鹽池,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然後日照蒸發製鹵,最後引入鹽田晾曬,直到結晶成鹽。
這就是最簡單的日曬法,也叫灘曬法,並沒有什麼高深的技術含量。
唯一的問題就是出鹽比較慢,周期比較長。
但是它的優點同樣非常明顯,那就是它比煮鹽法成本低,人力成本低,各種物料成本也低,最適合金海鎮目前的情況。
崇禎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傍晚,楊振來到黃龍尾鹽場的一處新辟的鹽田,聽了夏舒從鹽工那裡總結來的製鹽方法之後,毫不猶豫地就拍板決定,采取納潮、製鹵,然後引入鹽田曬鹽的製鹽之法。
曬鹽的方法,早已有之,可為什麼一直到明朝仍有大量的鹽戶采用海水製鹵煮鹽的方法呢?
除了煮鹽比曬鹽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曬鹽極易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曬鹽場一旦遇上陰雨連綿的天氣,那就完蛋了。
一方麵,一年四季當中,真正適合曬鹽場運作的時間並不多。
另一方麵,從南往北,華夏版圖上的海岸線雖然很長,但真正適合使用曬鹽法製鹽的地方,也不是隨處可見。
然而對楊振來說,他如今的金海鎮治下恰恰是適合建立曬鹽場,通過曬鹽法製取海鹽的上佳之地。
首先海水澄澈,泥沙少,且本身含鹽度就高。
其次三麵環海,大風天多,雲層薄,日照強烈,蒸發量大。
再者遼東半島靠北,雨季非常短,一年當中從三月開始到十一月,多數天氣適合曬鹽。
所有這些條件,都讓遼東半島南段成為了海水製鹵曬鹽的好地方,即使數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仍然如此。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煮鹽法的那點小小優勢,在金海鎮卻是一個巨大的劣勢。
遼東半島南段原本就土地狹小,如今吸納安置了大量移民之後,有限的土地都開辟成了農田,且不說大量的青壯要征召入伍,大量的人口要從事農耕,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去製鹽。
就算有了足夠的人力投入到鹽場去,可是哪裡有那麼多的森林可供他們砍伐,可供他們製成柴薪去鹽場煮鹽呢?
敲定了鹽場製鹽的大方向之後,楊振次日啟程,分彆途徑南關嶺、金州城,然後於崇禎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抵達金州灣船廠。
楊振在這裡,召集了金海中路協守總兵許天寵以及主持龍王廟船廠事務的襄平伯沈誌祥等人,當麵向他們傳達了崇禎皇帝的最新旨意,並向二人通報了之前自己前往江華島期間與李朝君臣達成的密約。
沈誌祥、許天寵這些人,當年都是與李朝君臣打過交道的,知道那些人什麼德行,得知楊振與李朝君臣的密約內容,一邊感到高興的同時,一邊也不住提醒楊振,小心提防李朝君臣反複無常出爾反爾。
沈誌祥等人的提醒,也讓楊振迅速下定了決心,很快就敲定了金州船廠新下水戰船的歸屬。
這一次金州船廠新下水的二百料大船十艘,一百料船隻二十艘,楊振一口氣全部調撥給了南路水師營。
同時也派了人回去旅順口傳令,叫仇震海推薦人選北上接收新的船隻,並儘快組建新的船隊,做好前往瀛洲島去的準備。
雖然楊振的手裡,擁有光海君李琿和洪瑞鳳的嫡子洪命一這樣的奇貨——眼下,這兩個人,就關押在旅順南城之中,但是聽了沈誌祥等人的勸說之後,楊振的確有些擔心李朝君臣的善變。
而且湯若望已經去了登州府半個多月,那邊沒有什麼駭人聽聞的消息傳來,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消息。
這說明登州府的疫情或許並沒有自己擔心的那樣糟糕,甚至有可能已經有所緩解或者已經得到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