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八章 實力(2 / 2)

大明新命記 哼哈大王 5359 字 4個月前

楊振當然清楚自己的敵人是誰,清楚他們都是些更加適應東北與外東北冬季酷寒氣候的人。

既然如此,他當然不可能忽略了自軍人馬在冬季的軍裝被服與靴帽問題。

所以,當初移防金海鎮的時候,那些從草原商隊那裡截獲的大批土棉布布料、羊皮獸皮和大批羊毛氈,也就跟著過海的船隊,一並來到了旅順口。

那之後,楊振就叫張得貴領著協理營務處安排人手,以大量庫存的這些土棉布、羊皮獸皮和氈帳毛料等物為底子,重建了以前的征東營被服廠,負責統一生產供應全軍的被服靴帽。

原本該由朝廷兵部統一配發給九邊邊軍的鴛鴦戰襖,早就停發多年了。

即使是朝廷邊軍各鎮的經製營頭,這些年來軍士戰衣戰袍,也多是各營自製。

久而久之,自是形製不一,服色不一,五花八門,混亂不堪。

但朝廷自己無力按製配發,對下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當看不見罷了。

至於金海鎮的被服廠統一生產製作的冬季軍服,其製式,則是大明鴛鴦戰襖與後世棉軍大衣的結合。

大明朝傳統的軍士戰襖,即所謂鴛鴦戰襖,表裡多用粗布縫製而成,內實以棉花,襖長齊膝,樣式是對襟,窄袖,圓領,配合盔甲使用。

楊振叫人設計的金海鎮新式冬季戰襖,采用了鴛鴦戰襖原有的優點,比如采用厚實的棉布,比如對襟、窄袖的設計,但是他也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出了大量的改良。

比起老的鴛鴦戰襖來說,金海鎮的新式戰襖更長,過去的是及膝或者齊膝,新式的則達到了膝蓋以下。

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製作出足夠的過冬大衣,全軍上下隻有一個標準款式,那就是楊振的款式。

而以楊振一米八多的身高來說,能達到了膝蓋以下,那麼對其他絕大多數士卒來說,就能達到了足踝甚至腳麵了。

除此之外,由於金海鎮這裡並沒有什麼棉花,所以這款新製的戰襖大衣,就無法像後世的棉軍大衣那樣,或者像鴛鴦戰襖那樣使用棉花了。

但是去年的遼西邊外之行,他們截獲了大量山右商隊出關交易所得的數以萬計的各種毛皮,其中尤以的整張整張的羊皮數量最多。

那麼到了這個時候,被服廠搞不到棉花,當然要使用當時截獲的各種毛皮了。

整張的當然最好,但是零碎的毛皮,經過縫製連綴而成以後,同樣可以剪裁使用。

由此而製成的對襟戰襖大衣,其禦寒保暖的效果不比後世的棉軍大衣差,比起老的鴛鴦戰襖來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隻是在輕便方麵,略遜一籌罷了。

與此相應的是,過去鴛鴦戰襖的圓領設計,也被楊振參照著後世的棉軍大衣款式,做了改進,放棄了圓領的設計,而是采取了與對襟衣更搭配的翻領樣式。

過去圓領的設計,露個大脖子,雖然有盔甲的護頸遮擋,但在冬季的遼東,盔甲的護頸可無法有效防寒保暖。

反正金海鎮被服廠的庫存當中,多的是當年從邊外繳獲的毛皮及其邊角料,於是在對襟戰襖軍大衣的領部縫製一圈毛皮充當取暖的毛領子,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對於這個小小的改變,有些人覺得奇奇怪怪,醜陋至極,但是對楊振來說,卻叫他似曾相識,頗覺美觀。

當然了,除了新式的戰襖軍大衣之外,楊振也沒忘了叫協理營務處管理的被服廠,繼續使用羊毛氈的料子,給全軍準備帶有兩個護耳的氈帽和大批厚實的毛毯子。

楊振很清楚,打仗其實打的是後勤,他知道吃穿住用行的問題解決不了,人馬數量再多也沒用。

尤其是到了冬天以後,在天寒地凍的條件下與更加適應關外氣候的滿韃子作戰,一旦自軍防寒保暖的問題解決不了,那還打什麼仗呢。

也因此,這一次北上,征東先遣軍的各個團營哨隊,不論老兵新軍,還是將校士卒,每個人都帶足了個人的裝備。

除了盔甲武器和乾糧袋之外,每個人還背著自己打包好的一件戰襖大衣與氈帽氈毯。

有了這樣充足的準備,楊振率部北上進軍的旅途雖然翻山越嶺辛苦異常,白天行軍,夜晚露營,但是軍中的士氣卻一直昂揚向上維持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