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六章戰火(2 / 2)

大明新命記 哼哈大王 5998 字 4個月前

也因此,到了崇禎年間,大明朝上上下下,除了個彆人之外,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是不想打仗的。

這一點,崇禎年間的大明軍隊跟當時的清虜八旗相比,確實籠罩著一層末世衰敗的氣象。

一邊是畏手畏腳,膽小如鼠,另一邊則是野心勃勃,極其好戰。

雙方的巨大差彆,從彼此的軍事製度上,就能鮮明體現出來。

當然了,戰備畢竟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即使在這個時代占有一定對比優勢的清虜八旗製度之下,想要完成一場大規模戰爭的準備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從黃台吉定下禦駕親征決心的第二天開始,盛京城內兩黃旗的備戰事務,整整持續了十天才完成。

到了十月初二這天午時,黃台吉頭戴黑色貂鼠暖帽,身穿黑色貂裘大氅,乘坐由十六個鑲黃旗巴牙喇抬行的肩輿轎子,親率盛京文武大臣,出大東門誓師出征。

這天的誓師出征,也是黃台吉本人時隔一年再次出現在大庭廣眾與數萬八旗將士麵前。

雖然黃台吉在諸多巴牙喇環衛的肩輿之上並未下地,而且也沒有親自誦讀誓師出征的祭告文書,但是黃台吉的公開露麵還是贏得了在場數萬兩黃旗將士山呼海嘯般的歡呼。

為了撐起這次禦駕親征,黃台吉征集了兩黃旗大部分的旗丁、披甲人與兩黃旗漢軍各牛錄,以及兩紅旗與正藍旗旗下的部分漢軍重炮牛錄。

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共湊足了五萬多人馬,還有可以攜行東征的四十二門重炮以及多年繳獲積攢下來的大量彈藥。

其中,正黃旗從征的滿蒙漢滿編牛錄,有七十三個,共計兩萬一千九百旗丁披甲人。

鑲黃旗從征的滿蒙漢滿編牛錄,有七十一個,共計兩萬一千三百旗丁披甲人。

兩紅旗旗下的諸漢軍牛錄與正藍旗旗下所剩不多的滿編漢軍重炮牛錄,一共征集了三十一個,共計九千三百人。

這五萬多人,也是黃台吉能夠從盛京城內外征集到的幾乎所有青壯兵馬了。

當然了,這倒不是說黃台吉沒有能力征集更多兵馬,而是說在保證盛京城安全的前提下,他可以動用的人馬有這些。

黃台吉親自領有的兩黃旗與正藍旗,實力一直是八旗之中最為強大的幾個。

尤其是兩黃旗,麾下的各種牛錄非常多,即使經過了崇禎十二年殘酷的鬆山攻防戰之後,如今的正黃旗仍有八十九個牛錄,而鑲黃旗也仍有八十個四個牛錄。

即使不算正藍旗,光是黃台吉親領的兩黃旗牛錄數量,就已經是八旗當中實力最大的一股了。

如果再算上正藍旗的幾十個牛錄,再算上八旗漢軍裡麵三順王以及那些聽命於黃台吉的漢軍固山額真們指揮的牛錄數量,黃台吉可以調動的牛錄數量,遠遠超過了整個八旗所有兵力的一半以上。

就此而言,黃台吉對大清國的掌控,仍然是強有力的。

這也是為什麼多爾袞在去年黃台吉軍中昏厥的時候以及這個年初黃台吉病重的時候,最終沒敢動手的根本原因。

並不是多爾袞不想取代黃台吉,而是多爾袞兄弟兩人的實力,尚不允許他去冒那樣的風險。

一旦兩黃旗死忠於黃台吉的話,那麼僅憑多爾袞和阿濟格的兩白旗是不可能獲勝的。

當然了,黃台吉本人也是十分謹慎的。

儘管他領有的上三旗是八旗之中最強大的一股力量,但是對於這次率軍親征,離開盛京城,他仍然小心翼翼。

他不僅留下了正藍旗在盛京城聽命,而且也並沒有把兩黃旗能夠調集的兵力全部帶走,而是留下了正黃旗的十六個牛錄和鑲黃旗的十三個牛錄,叫他們與正藍旗一起留守盛京。

畢竟盛京城這樣的重地,他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必須留足了可靠的人馬,他才能夠放心地離開。

就這樣,在各種算計之下,大明崇禎十三年十月初二日,也即清虜崇德五年十月初二日正午,黃台吉率領大批文武大臣在盛京大東門外誓師完畢,隨即浩蕩東去了。

而同一時間,早就聽聞了鎮江堡丟失消息的多羅睿郡王多爾袞,也在接到黃台吉的旨意數日之後,終於下決心率領主力兵馬撤出了重建完畢的熊嶽城,浩蕩北返蓋州城去了。

與此相應的是,一直帶著金海北路人馬乘船遊蕩在蓋州與熊嶽海岸附近的呂品奇等人,在聽聞多爾袞率軍撤回蓋州城後,也果斷結束了海上的飄蕩。

十月初四,呂品奇、鐘令先率領陸師回了複州城,胡長海、高成友則率領水師回了長興島與北汛口駐地。

此時袁進從鎮江堡帶回來的消息,已經傳遍了金海鎮轄內的各城。

一時間,遼南戰火悄然止息,而清虜各方與金海鎮上下的目光,全都盯在了鴨綠江口方向的鎮江堡城上,新的更大規模的戰火即將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