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龍溪禪師宗潛哇哩哇啦地向閉目不語的後水尾天皇政仁講說湯瑪士以及張國淦提出的和平條件之時,楊振一直在關注著政仁神色情緒的變化。
對於楊振來說,如果這個後水尾天皇肯於合作,同意聯軍提出的和平條件,然後白紙黑字在和約上簽上他的名字,那麼楊振並不介意暫時留下他。
畢竟楊振這次前來,並沒有做好滅亡倭國或者征服倭國的準備。
而且他也並不想,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將自己有限的精力、時間以及金海鎮有限的兵力,都投入到倭國這個方向。
雖然,滅亡或者征服倭國,也在他這一世自己賦予自己的使命清單之中,但是其在清單上的位置,卻要遠遠排在滅亡清虜的後麵,甚至排在征服高麗與收複外東北的後麵。
也因此,楊振所說的和平條件,並非隻是說說而已。
如果倭人願意接受楊振主導下的和平,那麼楊振很願意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維持這樣的和平。
就此而言,迫使京都的後水尾天皇及其朝廷公卿們率先承認荷人與自己的聯軍提出的各項條件,對於最後達成這個和平的結果,將是十分有利的。
因為,隻要京都的後水尾天皇接受了,隻要京都的公卿貴族們接受了,那麼德川幕府也就有了妥協退讓的台階。
同樣,隻要京都的天皇及其朝廷公卿們接受了楊振等人先前跟九州那幾個藩國所達成的和約,那麼就算德川幕府不同意,那些和約其實也可以被認為是合法有效的。
這樣一來,有了荷人在倭人的西南諸藩看著,那麼楊振也就可以放心放手離開瀛洲島一帶,帶著大筆錢糧物資重歸旅順口,正式開啟滅亡清虜的征程了。
所以,倭人京都的這一幫子廢物點心,雖然沒什麼實力,不怎麼起眼,可是他們的政治地位卻相當重要。
至少在楊振接下來的計劃當中,他們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而這一點,也正是楊振沒有直接下令將他們一個個全都砍了的原因。
現在就殺掉他們,一了百了固然痛快,可是痛快之後,卻不太好收場,畢竟楊振目前並不想跟倭人全麵開戰。
也因此,當龍溪禪師宗潛向後水尾天皇轉達聯軍的和平條件之時,楊振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這個十分能忍能苟的倭奴太上天皇身上。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在龍溪禪師宗潛向後水尾天皇說完了聯軍的條件之後,後水尾天皇本人咬著牙還沒什麼表示,可是跪在台基之下小廣場上的倭人朝廷公卿們,卻頓時炸了鍋。
“納尼?!”
“馬薩卡?”
“五鎖!”
“五鎖次吉!”
“八格牙路!”
“哭他巴累!”
……
龍溪禪師宗潛對後水尾天皇的話說完,距離他們相對而跪的台基不太遠的一眾公卿貴族,一個個義憤填膺,好似受到了多達的屈辱似的。
有的跪在地上抬著頭大聲質疑詢問,而有的則掙紮著要起身,情緒激動地指著龍溪禪師宗潛嗬斥怒罵,場麵頓時亂了。
在下麵維持秩序的火槍手們,不得不手持火槍,用槍托將膽敢站起來的倭人公卿貴族砸了下去。
楊振聽不懂幾句倭語,不過類似“納尼”“五鎖”“八格牙路”之類的小短語,他還是略微知道一點的。
因此,不需要何廷斌一句句翻譯給他,他也知道台基之下跪著的公卿們,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親棺不掉淚,多數人都激烈反對聯軍提出的和平條件。
“既然敬酒不吃吃罰酒,那就殺他們幾個人,叫剩下的看看,不合作的下場就是死!張國淦,你去!”
“得令!”
早就看這些倭人不順眼的張國淦,聞言臉上一喜,馬上領命,隨後將手中火槍一提,順勢拉起了龍頭錘,從台基上一躍而下,對著台基下叫得最歡的一個高冠博帶的倭人就扣動了扳機。
張國淦手裡帶著刺刀的火槍槍口,幾乎頂在了那人的腦門上,開槍之後,自然沒有不中的可能。
因此隻聽“砰”的一聲,那人的叫罵聲戛然而止,碩大的腦袋就像個被錘擊的西瓜一樣,瞬間破了一個血窟窿,隨即血水四濺,仰麵倒在地上,了無生息。
伴隨這一聲槍響,原本情緒激憤的、還在吵吵的倭人公卿們,頓時愣住了。
但是他們隻是愣了片刻,隨後再次喧囂起來,仍然有部分人罵罵咧咧不肯就範。
不過,有了楊振的命令,張國淦當然不會慣著他們,一槍放罷之後,雖然來不及裝填彈藥,但是他火槍上的刺刀卻大開利市,又接連刺死三人。
最後總算是在其他衝來的荷人與金海鎮火槍手的幫助之下,將場麵控製住了。
叫罵聲沒了,小廣場上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