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修明用鐵鍁狠狠砸向石門左側的一處,石門中間竟緩緩向前伸出一個羅盤來。
顧修明在羅盤上操作了一番,很快,石門洞開。
衛渡眨了眨眼,問道:“這難道是明舒先生的手筆?”
“是啊。”
顧修明感慨道:“兩千年前,也隻有他能設計出這種機關來。若是輸錯了密碼,或是試圖從彆的地方進去,必定死路一條。”
墓道兩側,每隔五尺便置有一盞煤油,可以勉強照清前方的路。
顧修明時不時地停下,在牆上摸索一番,然後才繼續前進。
衛渡越往前走,越感到心驚。
當時自己的那座衣冠塚,裡麵的陪葬品雖然大多為涼國之物,但價值非凡,可是墓裡根本沒有機關。
而明帝陵的機關也寥寥無幾。
可是眼前這座墓,一路上竟然有這麼多的機關。...
整座墓更是由明舒先生親自設計的,這裡麵究竟都有些什麼?當時是耗費了多少人力與武力修建的?
顧修明好似知道他在想什麼,笑道:“放心,這座墓的整體規模並不大。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機關,是因為裡麵的陪葬品。”
“而且,並沒有征用民夫。”
顧修明偏頭看著衛渡道:“這全部都是由你昔日的士兵們修建的。”
並重重地強調道:“自願。”
顧修明再次按下牆麵上的一處機關,道:“繼續往前走吧,就快到了。”
衛渡跟著向前,步伐卻很緩慢。
他又問道:“這是由你督建的嗎?”
“不是。或者說,不全是。”
顧修明站定,道:“我剛剛說過,這座墓本身規模不大,特殊之處在於裡麵的陪葬品。修建工作的確是我看著完成的,但是這裡的陪葬品,隻有極少的一部分屬於我,剩下的都來自你的故友。”
衛渡聞言喉嚨滾了滾。
他忽然想起許久前,李玄明教授在考古明帝陵時生出的疑惑。
衛渡張了張口,問道:“這裡都有些什麼陪葬品?大概有多少?”
“很多,很多。”
顧修明一笑:“究竟有多少,我也不確定。”
“在我死後,我那弟弟在裡麵放了多少,其他人又放了多少,誰知道呢?但我想,這必定是華國古往今來陪葬品最多最奢侈的陵墓。”
衛渡僵在原地。
耳邊回響起那日李玄明在明帝陵裡,搖著頭的自言自語。
“衍明帝時期,華國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然而與此同時,大衍王朝的國庫卻顯得並不寬裕。”
“雖說當時明帝采取了輕徭薄賦的政策,大大減輕了百姓的稅務負擔。可是他在位那麼久,全國人口大量增加,荒地不斷被開墾,理當能積聚起許多財富。”
“根據零星出土的記載來看,不僅明帝本人生活節儉,官員們也都紛紛效仿,整個朝廷政治呈現出無比清明的局麵。”
“那麼大衍王朝,或者說是明帝時期的錢都去哪兒了呢?尤其是黃金,從大衍到之後的亂世,再到下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黃金明顯大量遺失。早在九雄時期,一國國君賞賜麾下的將軍,便可一次賞賜上萬斤。可是到了後來的曆明朝,明明是統一的國度,一次賞賜卻隻有數百斤。”
“我本以為它們都埋在地下,尤其是在衍明帝的陵墓裡,可是衍明帝墓裡竟然什麼都沒有。那麼黃金到底去哪兒了呢?”
兩人漸漸來到了主墓室。
這座陵墓的布局,與之前的東海墓很是相似。裡麵並沒有棺材,主墓室是一個類似中央大廳的地方,連通著其他不同的墓室,數量要比東海墓少一些。
衛渡問道:“你說這些陪葬品,是他們贈予我的。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這些都是屬於你的東西。”
顧修明道:“按照九部議會的結果,若是某樣文物能證明為是你&#30340...;私物,那麼無論數量有多少,價值多高,都歸屬於你。”
他解釋道:“這裡的每一件陪葬品,都是由它的主人寫下贈言:贈予已逝的故友/將軍/兄長衛渡。”
“若是沒有來世,便一起沉眠於地底;若是有來世,便希望他親來此地,尋得贈禮,過一世富貴無憂的生活。”
衛渡愣愣地看著顧修明。
頭腦一片混亂,此時此刻,他心底裡生出很多疑問。
顧修明笑了笑,繼續道:“他們大多相信你有朝一日是可以來到這裡的。所以不但有貴重的贈禮,這裡麵還有許多私信,你等下可以慢慢看。”
“因為在當時,某位極具名氣的方士說:長青侯功蓋千秋,一生征戰無休,年少亡於疆場,必可帶著記憶重新活過一世。”
顧修明依次看向不遠處一道道緊閉的墓室石門,目光漸漸悠遠。
衛渡有過很多敵人,可他們不是死在大衍統一天下的進程,便是死在後續的變革中。
衛渡也有很多朋友、下屬、仰慕與追隨者,他們後來大多位居高官,富貴一方。
李宜年留下的墓室,洛名留下的墓室,昔日各級軍官們共同留下的墓室……甚至還有那些普通的士兵,也湊了一份——因為衛渡生前省吃儉用,將自己應得的財富儘皆分給了將士們,使得軍中士兵待遇極高,得以存下不少餘錢,而之後大衍朝也沿用了這個慣例。
在墓中留下最多財富的,當屬開創了大衍盛世的衍明帝,也就是自己的弟弟,衛渡眼中的九皇子。
至於自己,論財富其實沒有留什麼,卻留下了一個名頭。
一個無數財富消失於世的名頭。
——衍哀帝在二十五歲以後,大修祭壇,求仙訪道,耗費了無數人力與物力。
求仙訪道確實不假,也真的找到了一位避世修行的術士。
然而論耗費,與當時的國力相比,大概是可以忽略不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