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倒黴蛋即刻出發,趕在年前到了興華府。
像晁山晁知府以為,他要麵對的興華府,肯定是破爛不堪,火煙斷絕。誰知道剛進城門,就發現這裡是有規矩的。
城門口的兵士雖說衣著一般,不如汴京兵士威武,可極有規矩。
這還是傳說中那個被談家禍害個遍的興華府嗎?反正談家父子做得是讓整個汴京都震驚。什麼年代了,這裡還有灶火,還買賣本地人口去海外。不僅如此強搶民女,燒殺掠奪,反正把南軍國律法犯了遍。這種情況的地方,肯定民不聊生啊。
但走進來,卻讓晁山跟樊海鈞大吃一驚,這裡竟然還不錯!
旁的不說,道路都修整好了,各處的房屋明顯都修繕過。
主街後的民房的就不說了,遠遠看著碼頭街後麵整齊劃一的房屋,明顯是新建的啊。看看這地方,竟然充滿了朝氣?
兩人忐形忑了一路,突然對這地方有信心了怎麼辦。
雖然此地百姓明顯還很窮苦,但是有希望那種窮苦啊。聽路人還在講碼頭修繕如何如何,這是好事啊!靠著海邊,自然要修繕碼頭的。
晁山忽然想到太子問他的話,還問了海禁如何如何,他現在似乎有些明白,太子為什麼選他過來。
不得不說,興華府現在的情況給了晁山很大信心。
等他見到王巡查的時候,晁山跟樊海鈞自然客氣萬分,他們剛從汴京過來,自然知道這位就是未來吏部尚書。
吏部尚書啊,主管他們官員升遷考核,自然要小心結交。
還有興華府海太城的指揮使也過來見麵。算是兩邊官員正式碰頭。
王巡查公事公辦,將興華府以後的規劃都說完了。包括年後修邑伊縣到興華府這段路的事,自然是重中之重。
可到了海太城,王巡查看看樊海鈞道∶海太城暫時沒什麼安排,你過去看看吧。
暫時沒安排?他們真的沒事做?
不過樊海鈞還是燃起信心,萬一呢,萬一海太城發展得也不錯呢。
畢竟他們來的時候,都以為興華府很差勁,可現在也沒那麼差。
旁邊的海太城指揮使柴力看了看他,這是個不苟言笑的軍士,身上有著惡疤,還少了條胳膊。樊海鈞總覺得這種特征的人在哪聽過,但並未在意,隻是跟著指揮使柴力一起去海太城任職。
他們先經過興華府主街,又路過碼頭街,再有就是六個荒地村。每個地方都是井井有條。
但是路到荒地村儘頭,突然就從修好的大路變成土路???這又坐馬車兩個時辰,終於到了海太城的城門口。
他是個不會騎馬的,這一路顛簸讓他差點吐出來。
可一看到海太城,心裡就燃起一點希望,這就是他未來幾年任職的地方,說不定還不錯呢!
等走進去一看,馬車緩緩駛過海太城主街。然後沒了。
衙門就在主街上,周圍是幾處修建好的民居,倒是私塾有五六個。但就沒了。
一千多人的地方,確實不大。
指揮使柴力手下有二百兵士,還是從興華府撥過來的,這些兵士還代替了衙門捕快的差事,順便維護治安。
再進到海太城府衙,樊海鈞更沉默了。
那興華府的府衙雖然也舊,但好歹不破,這裡是又舊又破,而且還沒人。好在沒過一會,幾個小吏還有代理城主已經來了。
代理城主是王巡查的親衛,樊海鈞也就是現在城主自然恭敬。
親衛道∶我們幾個都在外麵教書,現在才回來,樊城主不好意思了。
樊海鈞哪有什麼好說的,不過他好奇到∶教書?對了,海太城為什麼那麼多私塾?
這自然是紀先生吩咐的,我們海太城孩童老人多,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教他們讀書識字。親衛答道。
樊海鈞眼皮一跳,紀先生?可是紀彬,紀先生?
正是他。
提到紀彬,方才冷臉的指揮使柴力也溫和了些,對樊海鈞道∶以後海太城有什麼事,儘可去城西指揮使找我,海太城的情況問他們幾個即可。
這其實有什麼好問的,城裡的小吏都在教書,看來這裡是真沒什麼事!看看人家興華府的街道跟荒地村,多好啊。他們這怎麼回事。
等樊海鈞一問才知道,有能力做事的,都去隔壁興華府了,他們這裡既沒有碼頭,也沒有道路,實在難搞啊,甚至很多人吃飯,都是府衙供應。
天,他到底來了個什麼地方。
但他還是奇怪,這裡跟紀彬又有什麼關係?紀彬建議開私塾,這裡的人就開私塾了嗎?
不止是樊海鈞在心裡默念紀彬的名字,此時晁山也跟他一樣。
興華府的事情還是比較多,但有王巡查早就準備好交接文書,方便晁山快速了解。可這上麵卻頻頻提到紀彬的名字。
晁山是知道的紀彬的,卻不知道他對興華府影響這樣大。
王巡查甚至道∶太子殿下之前說過,興華府如何賺錢,全看紀彬的。當然,這隻是同我講,以後你是此處知府,還是看如何管轄此處了。
如果聽不懂王巡查話裡的意思,晁山在翰林院那三四年也算白待了。自然是提點他,有些事可以聽紀彬的。
不過晁山還是疑惑,紀彬無官無職,怎麼連未來的吏部尚書都對他如此看重?這也太不一般了吧。
等晁山接管整個興華府的事情,才明白王巡查對紀彬看重的原因。
現在整個興華府內建設起來的,基本都是依靠紀彬的規劃,包括庫房裡麵的錢,也都是紀彬弄出來的,他的抄家確實有用,而且還把貪官汙吏的家搜個底朝天,現在全用來做興華府的建設。
但晁山接管興華府,隻能算接管三分之一。
要知道興華府還有六個不算大的鹽場,以前在朝廷眼中不算大,但近些年被談家父子卻搞得規模不小。
現在六個鹽場都已經封閉起來,鹽是國之重事,按照上麵的意思是,晁山暫時不要管,自有專門的巡鹽使來督查。
這樣是朝廷因為興華府的事情,如今查漏補缺,多出了個巡鹽使出來,年後自然有人過來專門管轄,好掌控此處鹽務。
說白了,就是分權。
以前當興華府知府,有港口碼頭,有鹽稅,還有整個興華府的庶務,現在直接分掉至少三分之
兩邊協管,也好讓朝廷更好掌控下麵局勢。
至於有沒有用,還要看實行得如何,什麼政策出來,都是要試試的。如今興華府就算個試點。
等年後到興華府的,還有布政使等等那些職位。現在讓晁山先到,也是讓他提前了解這邊的情況。
晁山經過一通學□□算搞明白為什麼讓他急急忙忙過來,也算是優待了,畢竟這裡情況特殊,他這個長官能先管理好這裡的人跟事,以後再來布政使等人,他也管得過來。
沒想到太子竟然真的要用他。
這讓晁山晚上忍不住給家裡寫信,讓他愛妻知道,他在這也不算吃苦,說不定還是曆練呢。
也就是晁山這人心態好,換了心態不好的,估計還要埋怨興華府多個名聲好聽的紀彬,還要埋怨太子小心眼。
在樂觀的人眼裡,這明明就是重用!
再說他聽說過紀彬的名聲,不管他本人是不是那麼厲害,但能有這樣的名聲,必然不是普通人。
晁山這邊放平心態,那邊海太城的樊海鈞也努力讓自己融入進去,不行也去教孩子們讀書吧,也算他這個城主做事了。
一切都要慢慢來不是嗎。
年前是這樣的,年後王巡查就要帶著紀彬他們去汴京。晁山送行的時候對紀彬更加好奇。
早知道路過邑伊縣的時候去看他一眼,瞧瞧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如今幾個月過去,晁山算是坐穩興華府,下麵來的屬官關係也不錯,不少人都是太子挑選的,自然不會錯。
海太城那邊雖然跟之前差不多,可樊海鈞也算找到事情做,隻是沒事就過來打打秋風,想要給他們那邊修路。
修,肯定修。
隻是要把邑伊縣跟興華府的修好,然後才輪到他們那。晁山還真沒食言,確實是這麼做的。
可這些路修完,興華府成立的兩個小碼頭也修繕好,這興華府的庫房裡可就沒多少錢了。
再大的金山,也扛不住修這麼多路。
他們興華府又不像邑伊縣,有穩定的稅收來源。
興華府還是窮啊。窮的連邑伊縣都比不過。
好在晁山也不是個吃白飯的,他努力建設海運,好讓過往的船隻儘量在興華府停靠,但效果並不明顯。
現在興華府的百姓可以說安居樂業,該種田種田,該捕魚捕魚,生活還是不錯的。但這些都沒稅收啊,朝廷說過,興華府三年不交農稅的。
晁山安慰自己,也行,大部分地方都是這樣。能顧個溫飽就可以了。
誰都能跟邑伊縣一樣那麼富裕嗎?不存在的。
在晁山終於上手了的時候,紀彬從汴京回來的消息傳來,還讓他吃了一驚。
在興華府越久,他們這些人越明白紀彬的厲害之處。
不是有紀彬在,興華府根本不可能發展這麼快,都說他百萬棉衣送邊域這事做得好,其中在興華府的事更好啊。
那麼多百姓能安居樂意,那麼多船運人家因為紀彬才留下來。不僅如此,甚至興華府現在的很多作坊,都是他找人弄過來的!
可以說紀彬一舉之力,盤活了整個興華府的商業。若不是他的話,現在的興華府稅收隻會更慘淡。
所以紀彬一回邑伊縣,一回紀灤村,他們這邊立刻得到消息。
晁知府知道,很多興華府的百姓都盼著他過來,興華府的作坊也是如此。雖然不知道盼著紀彬過來做什麼,但總覺得他來了,那就是好事。
晁知府跟布政使私下也在議論,紀彬還會不會來興華府,應該會吧?然後紀彬在家中被人連著登門拜訪的事他們也聽說過了。沒辦法,誰讓他財口口氣威名遠播,大家都想跟他交好啊。
可以說整個興華府,甚至帶著海太城都在盼。
還是那句話,他們不知道紀彬會帶來什麼,但紀彬來了,那就是好事。
五月二十八,紀彬終於到了興華府。
他坐到興華府雜貨店後麵廳房裡,聽著紀一飛繪聲繪色講這些事,人都麻了。大家誇得是不是有點太厲害了?他都不好意思了。
紀一飛說話,李棟插嘴,兩人都是話多的人,就算是小事也能講得天花亂墜,更不用說興華府百姓確實都盼望著紀彬過來。
一時間陳乙都在跟著笑。沒辦法,誰讓這是紀彬東家!
現在兩人也都是掌櫃了,除了私下還算活潑,麵上都穩重得很,這會也就在紀彬麵前還跟之前一樣。
兩人都把家室接到興華府,算是在這安家落戶,好好做工。
李棟成親紀彬是知道的,去他雜貨店不久就有了媳婦兒,紀一飛則是年後成的親,如今夫妻間也和睦得很。
可他們見到紀彬,還是跟之前差不多,從掌櫃變成小夥計了。
紀彬笑著聽他們說話,其實他跟李棟年齡一樣大,也就紀一飛比他小一兩歲。此時卻異常穩重。
說起來,紀彬手底下的員工們,基本都是年少有為。不少人都說這是紀彬的功勞,也差不多吧?
廳堂裡在閒談,紀彬了解一下現在興華府的情況,四間鋪子裡的六個夥計一邊招待客人,一邊在往後看。
這四間鋪子都是相通的,隻是分門彆類,放的東西不同。所以六個夥計還能交流一會。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疑惑,那就是東家脾氣到底怎麼樣啊!他們都是興華府本地人,都見過紀彬,卻沒近距離接觸過。
方才東家直接敲的後門,隻有一個夥計開門看了一眼,其他人都沒看到!
那夥計有點緊張,開口道∶脾氣很好,根本不像東家。
哇,脾氣很好!
大家瞬間放心,不過他們紀彬東家那麼厲害,還那麼心善,不用說就知道是個好脾氣的人吧?他們也太幸運了,能在紀先生這裡做事。當初招聘的時候還以為自己選不上呢。
等廳堂事情說完,紀彬對現在的興華府已經有了了解。
去年永義十八年年底他從興華府離開,那會大碼頭跟兩條街道已經修繕好,年後的小碼頭跟邑伊縣興華府這條路也修好。
船運基本已經正常,新派來的官員也算不錯。
興華府本地人基本依靠種田跟打漁為生,船運買賣也就是那幾家在做,打漁也好,種田也行,不說衣食豐足,反正是不缺吃喝的。
算是已經穩定。
隻有外來的七個作坊,算是在做買賣,基本都跟船運人家溝通好,隨時可以運輸,雖然銷量不算大,但他們已經嘗到運輸方便的好處。
原本不止有七個作坊,反正來來回回,現在就剩下七個了,大多還是在更穩定的紀灤村。
這種規律是很正常的,所有商業發達地方,都會經曆過一件事,那就是人口爆炸。
這也算是一種規律,一個地方風調雨順,百姓衣食充足,那人口就會迅速增長,增長到不適合那麼多居住的時候,商業也好,工業也好,才會慢慢發展。
紀彬那個時空的古代江浙便是如此,明清時期人稠地稀,土地漁業供養不上,便會尋求其他機遇。
現在的興華府還不至於如此,如今還是人少地多的時候。
可紀彬算了算時間,他們平定興華府,百姓過上還算安穩的日子,是在去年九月十月。如今是次年五月底,也差不多了。
紀彬笑著問∶今年興華府的孕婦是不是多了許多。
這麼一問,倒是讓兩人懵了。
不過李棟想了想道∶好像是有這麼回事,來買東西的人,很多女子都有身孕。
他們畢竟是雜貨店,見的人多,之前紀彬沒問,他們也就沒想起來。這會稍微回憶一下,好像是這麼回事?
等他們再問問前麵興華府本地人,紀彬說的話就被證實了。
今年興華府懷孕的女子確實增加很多,連藥鋪的安胎藥都漲價了。
等紀一飛跟李棟回來,連帶著陳乙都震驚地看向東家。
這東家是能掐會算嗎?這都能猜得到?
紀彬好笑道∶不是我猜的,而是規律如此。一般來說,生活安穩都會結婚生子,這是人的天性。
像他身邊那麼多人,基本都是近幾年成親的,也是因為大家生活條件好起來,就有心情想其他的事。
李棟紀一飛徐傑如此,興華府的百姓們更是如此。陳乙若不是一直跟著他忙,估計也已經娶妻了。
所以紀彬斷言,隻要興華府繼續安安穩穩的,這商業遲早會發展起來。
簡單來講,你家裡隻有夫妻二人,那壓力不大,兩人都做活,種田捕魚肯定夠兩個人吃的了。若是生了幾個孩子,田地不夠吃了,打漁不夠養家糊口了,順利成章的會尋求其他出路。
以小見大,小家庭如此,放大到整個興華府,就是他之前說的了,隻要此地穩定,商業會隨著人口出生,慢慢變得越來越繁榮。
這裡又不是真的貧瘠之地,既有港口,又有土地,還有鹽場,簡直好得不能再好。所以當初他痛心疾首,覺得談家父子實在可惡。興華府的災難就是人禍。
紀彬還是那句話,興華府潛力無限,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過。
既然如此,他就要開始在此處好好經營一下自己的雜貨店。南來北往的貨物,他紀彬都要分一杯羹。
紀彬笑得神秘莫測,把陳乙紀一飛李棟搞得心裡毛毛的,東家這是要做什麼啊?
分彆是船長盧益賴亞,還有船廠李家大兒子。
那李大嘟囔道∶你怎麼來得這麼晚!你家船都造好了,隻等著你過來下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