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謹走進屋,主動給土灶添了柴火。
“我的兒啊,你的手是用來看書翻書的,怎麼可以做活。快出去,快出去看你的書。媽一個人可以的。”原母連推帶拉,使勁地想把兒子給扯出去。
這算是什麼事情呢!她的兒子可是要做大事的人,不能乾這種粗活!
原謹就是不起來,仰著頭盯著母親,勸誡道:“媽,你彆給妹妹打電話了。她大學的生活費、學費,都是她自己掙的。我上大學的學費,我也自己掙。去城裡工地上搬磚掙。”
原母聽到兒子說這種話,怎麼受得了。
她一向都是把兒子當寶貝疙瘩的,燒火的活兒都沒讓做過,怎麼可能會同意他去城裡打工。
當即抱著他哭了起來,態度卻很堅決:“不可以。你是我們家最金貴的,我和你爸就是賣血都不能讓你吃苦。”
都說慈母多敗兒。原謹此刻的體會是最深的。
從小重男輕女的家庭教育,直接就把人給養廢了。
“媽,妹妹比我小,都能自己獨立。你相信我吧,我也可以的。”原謹雖然不讚同這個家對孩子的養育方式,可他不能辜負家長的這份心。觀念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他得慢慢改變他們。
後麵,無論他怎麼說,原母就是不同意。
依照她這個意思,是等著原謹妹妹發獎學金了,用這筆獎學金再加上家裡賣平房的錢,交了第一學年的學費,再把家裡囤的糧食給賣了,當前兩個月的生活費,後麵再慢慢想辦法。
原謹可不願意繼續在這個家當米蟲了。
他說不動父母,於是去找了村長,和村長說了自己要去城裡打工掙學費的事。
村長難得高看他兩眼,當即同意給他父母做思想工作。
整個村的青年,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幫父母乾農活,隻有這原家的大兒子,都二十三歲的人了,還整天被父母當小娃娃養著,都成了村裡人的笑話了。
換到他當家長啊啊,早在第一次沒考起大學的時候,就給趕出去打工,讓他自己掙錢養活家了。
未免夜長夢多,當天下午,原謹連老爹都沒見一眼,立刻就坐村裡人的拖拉機進了城。
工地上的搬磚生活,雖然枯燥辛苦,但勝在心裡充實。
身體素質不給力的原謹,第一天,手上就全是燎泡,腰腿背都直不起來,但第二天,他立刻又鼓起勁。
他如此賣力氣地乾活,一是希望能夠攢夠自己一學年的生活費,二是希望有點餘的給妹妹置辦幾件新衣裳。
妹妹原梁燕投生這個家,過的日子真的太苦了。
從他的視角看過去,都覺得忍受不了這種不公平。
原梁燕這個女孩兒,心性該得有多堅韌,能堅持住二十年。
原母勸不回工地上的兒子,隻能責難讀大學的沒良心女兒。
剛上完課回來的原梁燕,準備換身衣服就去教務處勤工儉學,手機鈴聲響起,見寢室沒人,順手按了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