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部將李傕聯合董卓舊部攻破長安城, 誅殺王允等人。天子被迫認可李傕的車騎將軍一職,假以符節,統領諸事。
自王允掌權以來一直在觀望的各勢力頓時嘩然。
袁紹立時寫了一封檄文,將李傕噴得灰頭土臉、青筋直冒, 幾欲跳腳。
小皇帝見到這封檄文, 明麵上安撫李傕,實則期待袁紹的後續行動。
哪知, 他等著等著……袁紹該乾嘛乾嘛, 完全不見出兵的意思。
其他勢力也零零碎碎地寄信前來聲討, 正義慨然, 然後……也沒有然後了。
唯一有意願組織兵力來救駕的孫堅與曹操,一個被袁術丟去荊州, 死在亂箭之下;另一個自顧不暇,還在艱難地“籌備創業”中。
崔頌沒想到, 有他和郭嘉這兩隻蝴蝶扇動翅膀,將李傕、郭汜等人早早調離長安,王允竟還是未能躲過死局。
曆史上的王允死於公元192年, 而這個世界的王允死於193年, 僅比曆史上多活了半載。由此可見,郭嘉曾經賦予王允的忠告他並未當回事,崔頌向他提供的幾個建議亦沒有被他放在心上。
隻苦了小皇帝, 好不容易脫離董卓的魔爪, 又落入西涼軍手中。他今年不過13歲, 縱然聰穎早熟, 卻顛沛流離,終日惶惶不得安。
任人拿捏的他,每日被引著玩樂,彆說接受名師教導,連經史類的書籍都無從——皇宮內的浩瀚書籍早在遷都之際就被董卓少了個乾淨,搬進長安的新宮殿後,董卓更不會體貼地給小皇帝投喂知識。
唯有王允在掌權後,為小皇帝延請名師,讓底下官員抄了數量眾多的珍籍送入宮中,甚至言傳身教,親自耐心地為小皇帝答疑解惑。王允死後,他為小皇帝延請的名師被李傕趕出了皇宮,與王允有關的所有——上至政策,下至文墨等死物,都被李傕推翻銷毀。王允為小皇帝準備的那些書,自然也被處理得一乾二淨。
後世記載,王允死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1]。”
小皇帝之所以哀慟,不僅是因為王允與自己的際遇,更是因為他深刻地明白:複興漢室的最後一絲希望已然破滅。而他自己,再也沒有成長的機會了。
來自現代的崔頌或許會同情皇帝劉協的遭遇,但他不具備這個時代的君臣觀,比起朝堂的洶湧暗流,他更在乎自己身邊的事、身邊的人。
被大雪覆蓋的道路好不容易暢通,崔頌往荊州那邊寄了一封急信,準備趕路回去找郭嘉三人。哪知他還未打包好行禮,崔父就把他叫到跟前,強硬地要求他留在廬江崔宅,潛心學習,不要理會他事。
崔頌:???不是說好了讓他隨便滾的嗎?怎麼才幾天的功夫就變卦了?
他小心地詢問這個“潛心學習”是要學多久,崔父很平靜地回答,也就學個三五年吧。
崔頌委婉地表示荊州還有幾個朋友在等他,崔父直白地表示我是你爹我也在等你。
崔頌曲線救國表示大丈夫誌在四方,崔父直球入網回答:先成家後立業,你要出去也成,把婚結了,生個胖小子再走。
這話題沒法接!
崔頌深吸了口氣,正待再接再厲,卻聽崔父發出不悅的冷哼聲:
“王允一死,長安朝廷還有誰能有所作為?董卓以一己私欲殺了諸多良臣名將,引得無數有誌之士掛印歸鄉,剩下的,無非蠅營狗苟貪生怕死之輩。那李傕算哪塊土裡長出來的蔥,也敢脅天子作大旗?如此汙濁的‘正統’,外麵那些有心人遲早心思浮動。”
說罷,崔父嫌棄地瞥了崔頌一眼,
“這世道隻會越來越亂。你這乳臭未乾的小子,文不成武不就的,彆仗著自己有幾分小聰明就驕傲自大。外麵多的是人精,你還不夠給他們塞牙縫的,與其到時候死在外麵,不如先留下來生個崽,免得絕後。”
崔頌目瞪口呆。
他確認自己沒有被崔父看破身份,崔父的話全是對“崔頌”講的……震了個驚,另一個“崔頌”在他看來就是深不可測、無法逾越的大佬,文武雙全,智計卓絕,怎麼在崔父嘴裡就成了個送人頭的?
因為有了這一份質疑,崔頌很快反應過來,崔父這話好像是……關心?